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沿路行走,渐入夕阳下古朴敦厚的隆务老街,道路两旁的花花草草在雨后放晴的光晕里更加娇艳朦胧,这里少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川流不息的人群,都市的繁华热闹在老街仿佛瞬间静息,此时的老街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修建于明代的隆务镇民主上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吸引众多撒拉族、回族来此经商谋生,同时也把伊斯兰文化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公元1765年,沿隆务老街民主上、下街开始修建商人居住地,这一时期土木建筑的兴起和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不断融合,成就了隆务老城区的雏形。至清末民初,随着全国各地商业和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兴起,大量汉族迁徙至此,并带来名目繁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由此,隆务老街城区也不断得到扩大。19世纪40年代,随着茶马古道的进一步繁盛,这条老街也逐渐成为商业贸易的中转站,来自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多民族、大约80余家商户来此安家落户、济济一堂,其当年的繁华和兴盛也可见一斑。
一街就能识城。作为青海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如今老街上最初的“克哇加曲”的后代们(藏语意为80家商人)早已阅尽百年沧桑,成为隆务河真正的主人;而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在此擦肩而过,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热贡土地的一分子,他们共同见证着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如果说,同仁地区是隆务河中漂浮的一片树叶,那么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隆务老街则是这片树叶上最引人注目的叶脉。
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形成了县境及隆务河两侧的东西山区,其山体起伏连绵,山峦叠嶂,沿隆务河谷地势逐级上升,由南向北构成一个由高到低的天然二级“阶梯”,台地高差达三十米、占地百余亩的隆务老街呈现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边有水的“山水城一体”的特殊地理风貌。
老街的主街道是十几年前以旧复旧的石基路面,曲折幽径,婉转自然。风格迥异的老住宅和临街而建的木质小楼依地势排列,简约质朴、错落有致。这些木质小楼大多是明代的建筑风格,偶有刻花的木窗棂和磨得锃亮的门板台阶,在古朴和厚重中无不彰显其岁月悠悠。偶尔也有几家门店被一把把大铁锁守卫,在孤寂萧条中闭门歇业。很多居住在老街的老人心中,老街就是往昔或甜或苦岁月的情感依托,是他们或喜或悲的美好回忆。
沿街而望,书店、商铺、美容院、茶楼、老八盘餐饮比比皆是,把一种居家的温馨与生活的向往杂糅在一起。来到老街,不能不品尝老街上颇具盛名的老八盘系列。这老八盘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同仁县餐饮文化行业中的大佬,是隆务地区上乘的宴席菜肴,也是隆务老街沿袭至今的清真传统美食。老八盘系列中的各种美食把老街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显其中。老街特有的乡情、亲情几乎全部融进了一碗碗烹调考究、色香味美的菜肴中。
老街是岁月的目击者,又是时代的见证者。走进弯弯曲曲、宽约八米有余的民主上、下街,那些面貌依旧的传统商肆及建筑,向世人昭示着同仁地区厚重的历史韵味。已有250多年历史的隆务老街区,是展现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走进老街,就走进了一段寂静的时光。想必岁月如何缓慢,都已回不到老街昔日的繁华景象中去。不得不承认,在历经两个世纪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化日益繁华的都市的交相辉映下,老街最原始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光影依然绵长辉煌。
夕阳西下,斜阳古寺,断墙残瓦,让人顿感韶华易逝,岁月流转。漫步在老街,从老街充满沧桑的古朴中走过,心中只剩下了浅唱低吟。如今,宁静、包容、安详只属于这条老街。在老街的阡陌小巷中悠悠晃晃穿梭,河水潺潺、梵音袅袅,老街仿佛停在了远古的某个时刻……时光荏苒,关于老街的记忆在心灵深处起起又落落。灯火阑珊时,老街犹如一道熠熠闪烁的光晕,拉长了回忆,拉长了记忆深处温暖的一隅。
有谁能懂得老街洗尽铅华后的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和茶马互市曾经的繁华与厚重的美呢?老街承载的已不再是历史的印记,其犹存的古韵遗风或许早已不在乎世人如何评价了。斑驳的时光,幽深的小巷,长满青苔的墙砖以及透过石砌老墙底的缝隙汩汩流淌的清泉,无一不在诉说岁月的凝重和沧桑,诠释着老街丰富的内涵,亦商亦儒的隆务人在这充满人间烟火的小镇,把一代又一代的宿命坚定安放。
隆务的山川河流包容了一切人与自身、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漫步烟雨迷蒙中的老街,湿润的青石板光影流泻,老街更像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沉静、悠然,不知不觉中一份空灵悄然而至。老街的居民不过万人,然而,一条河、一座镇、一些人,就足以构成隆务河流域子子孙孙的记忆。
通讯员/王玉兰
刊发于《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