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塘格木镇吾赫勒村村民在收割青稞(9月26日摄)。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贵南草业公司工作人员驾驶机械收割青稞(9月28日无人机拍摄)。时下正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青稞收获季,当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收割,田间一派繁忙景象。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新华社西宁10月2日电(记者 王金金 央秀达珍) 阵雨初歇,青藏高原的秋天透着些许凉意。隆务河畔两岸,阳光洒满金色的青稞田,远处的隆务寺里桑烟袅袅,成熟的青稞田边已有许多人,农民开始趁着短暂的大好晴天进行收割。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牙浪乡多宁村的青稞地里,55岁的索南加正与家人一起收割青稞。劳作之余,他拿出羊皮做的糌粑袋,舀了两勺已经炒熟磨好的青稞面,放入一块酥油,倒入开水,熟练地开始拌糌粑。
青稞,藏语称为“乃”,产于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青藏高原上有3500年的种植历史。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的特点,使青稞成为在青海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高原凡有种植业的地方就有青稞生长。用曲拉、酥油、青稞面等制成的糌粑,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牧民的主要食物。
“我们家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家里的28亩地种着小麦、油菜、大豆、土豆,但有5亩地每年都要种青稞,没有青稞可不行。”索南加说。
如今,有着3500年种植历史的青稞已形成产业,成为青海藏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9月底,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稞收割已进入尾声,塘格木镇吾赫勒村宏明青稞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宏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今年没有大灾,雨水好,是个丰收年,我这2600亩青稞地亩产最高达到700斤。”
张宏明的合作社共有当地274名村民加入。“按照今年的行情,社员每人仅靠土地就可增收2000多元。”他说,现在种植青稞的散户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将土地承包给公司或入股合作社,自己则进城打工。
从散户种植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虽然青稞的种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但近年来当地青稞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青海省农牧厅提供的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全省青稞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显现。
“轰隆隆……”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青海省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青稞地里,数台收割机正在麦浪中翻滚前行,正午耀眼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青稞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公司副总经理周文书说:“今年公司共种了近6万亩青稞,趁着这几天天气好,我们正在抓紧抢收。”
周文书介绍,目前公司已基本实现从青稞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现在一台收割机仅需一人操作,一天可以收割150亩左右土地,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公司还就青稞的良种选育与当地高校、研究院进行了对接,保证了青稞的质量。“由于量大质优,我们公司每斤青稞的收购单价要比市场价高出0.4元。”他说。
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青稞确定为青海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介绍,青海省也已将青稞确定为“十三五”期间当地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列为全省深度贫困区的主要产业加以发展。
作者:王金金 央秀达珍 来源:新华社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