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辰时。辰时又称“食时”“早食”,是古代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说,这是吃早饭的时间。
西宁海湖新区一条巷子里,传出阵阵包子的香味。其他店都还没开门,这家包子铺已经忙碌起来。老板何忠红,刚过50岁。为了让粥的温度均匀,防止底部糊锅,不时拿起大勺子搅拌着。不远处,一笼笼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7时开始,店里陆续有客人来就餐……
为了让早起上班的人按时吃上饭,何忠红和妻子姚俊秀凌晨4时就得出门。从刘家寨走到店里,大概二十多分钟。一到店里,他们开始和面、调馅儿、熬粥、烧水、熬高汤。他们每天要和50多斤的面,调十几种馅儿、熬4锅粥。
何忠红在西宁开包子店有5个年头了,店里的小食物美价廉,食客很多,生意也好。早晨最忙碌的时候,稍有混乱。
“老板,我的肉三鲜包子好了吗?”“老板,来一碗黑米粥。”
……
“来来,你的皮蛋瘦肉粥和肉三鲜包子。”何忠红熟练地递过包子,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笑着送到客人面前。
8时许,很多蒸笼里的包子已售空了,粥也剩得不多。
此时,何忠红已经忙碌4个多小时,虽然疲惫,但笑容却依然挂在脸上。
快到9时的时候,店里又迎来小高峰。
“这个包子又软又大,美味可口、咸淡适宜、味道鲜美,尤其是里面的汤汁很特别……”带着小孩过来的袁女士赞叹道。
“我在附近上班,吃个热气腾腾的早餐,再去上班。”
顾客的好评,是何忠红最大的动力。
取包子,盛粥,打豆浆……何忠红几乎停不下来。
客人吃完早餐,何忠红利落地将桌子清理干净,仔细用抹布擦两遍。眼看店里的人又多了,他又跑到取餐口忙碌起来。
何忠红是天津人,来青海15年了。在他眼里,这片土地民风淳朴、气候宜人,尤其是夏天格外凉爽。在这里,他先后开过厂,干过建筑。最后决定开包子铺。“我是从海边长大的,祖上是渔民。故乡的包子十分好吃,我要在青海把这份事业做好,让更多的人尝到故乡的味道。”
两年前,何忠红看好这里的地段,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新店开到这里。
15张长桌子、两张方桌子,64把木椅子,简洁普通的厨房,组成了这家店。两名包子工,还有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妻子,共同坚守着这家包子店。
据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西宁市约有一万两千多家餐饮店,早餐店占了不小的比例。
记者手记
何忠红来青海15年了,算得上半个青海人了。他的家乡有一道美味叫一锅鲜,他打算把它引到青海来。
这几年,西宁发展速度非常快,西宁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他们逐渐融入这座城市。
民以食为天,而做餐饮是非常辛苦的,无论是本省,还是外地的餐饮经营者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舌尖上的美味,也为西宁市的发展作出贡献。据了解,西宁市2018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94亿元,我们应该为这些提供美味,又为西宁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的餐饮经营者们点赞。
(记者 李玉清丨编辑 范启蒙丨责编 何文帮)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