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4.10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青海卷 尖扎篇
尖扎篇 预告片
这件罐身密布菱形纹,呈双耳造型的陶具,名为“双耳陶罐”。
据考古鉴定,这种陶具属于新石器晚期的盛水器,它见证了羌族先民曾生活在黄河上游的这片土地,也就是今尖扎县境内。
据史料记载,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朝名将赵充国发动平西羌之战,战胜后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西汉版图,由此开启了汉族与羌族的文化融合。
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王朝东征,藏族部落进入到这片地区,和当地人共同组成新的族群,使得这里的文化迅速发展。
尖扎,藏语大意为“地处河谷、森林茂密之地”,当地丰饶的物产,催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尖扎地区属米川县,隶属于廓州,因位于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的交界处,中原文化和藏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创造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尖扎地区属米川县,隶属于廓州,因位于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的交界处,中原文化和藏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创造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
五彩神箭 祈福迎祥
公元842年,勇士拉隆.贝吉多杰怀藏弓箭射杀了吐蕃王朝的暴君朗达玛,并将弓箭埋在了尖扎境内的洛多杰智合寺。他的英勇事迹在尖扎广为流传,世世代代的尖扎人,因仰慕这位昔日英雄的气概,养成了提弓引箭比试射术的传统风俗,并逐渐演变为独特的“五彩神箭”文化。
从古至今,藏族人常言道“卓仓的弓,尖扎的箭”,这里的“五彩神箭”制箭技艺备受世人的认可。
2007年,尖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2018年,五彩神箭制作技艺入选了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多则柔 传承创新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作为藏族舞蹈的分支,“则柔”从四川阿坝藏区传入了尖扎,历经岁月的流变,形成了一种颇具风情的地方舞蹈,称为“安多则柔”。
则柔,在藏语中有“玩耍”之意,这种藏族舞蹈,是通过灵动的肢体语言和高亢婉转的歌声,呈现百姓劳动时的活跃场景。
代代相传的的安多则柔,承载了一脉藏族的发展历程,这对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前,舞者跳“则柔”都是慢拍,在舞蹈的同时,唱以二拍子、三拍子及复拍子的旋律。
近年来,为了让安多则柔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又诞生了即兴演唱和编舞的新形式。
经过这次转变,安多则柔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他们对这种形式新颖、又兼具传统特色的藏族舞蹈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如今的安多则柔不仅是聚会喜宴上的必备曲目,更在各种民俗活动上大放异彩。
2019年,安多则柔入选了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代人的传承,让这项悠久的藏族舞蹈成为了尖扎的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
昂拉千户庄园 历经沧桑
在黄河之畔的尖扎县昂拉乡,坐落着一栋醒目的藏族大宅,这便是昂拉千户庄园。
这座占地面积达4600平方米的藏式宅院,是青海省迄今保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千户庄园。公元1657年,昂拉千户祖多杰在此缔造宅院。1947年,第七代千户项谦集合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始建这座气度非凡的庄园建筑。
在尖扎县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昂拉千户庄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自2006年开始,着手对庄园的上下两院进行全面的修缮。
牦牛酸奶 营养美味
尖扎县的尖扎滩乡,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地区,这里背靠雪山,草甸开阔,物产丰富,自古有着多样的草原美食。其中,最闻名遐迩的,便是尖扎的牦牛酸奶。
相传,唐朝时期,文成公主经青海湖一带进入西藏,途中生病卧床不起,正是食用了当地人送来的牦牛酸奶,才化险为夷。文成公主醒来之际,感念于这种软嫩洁白的藏族美食,对其赞赏有加,并赐名为“雪”。
20世纪90年代,尖扎滩乡的牦牛酸奶凭借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成为了风靡全县的畅销食品。
与其它藏区相比,尖扎的牦牛酸奶甜度更甜,而酸度更为适中,能兼顾黄南州地区各个民族食用的口味需求,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2018年,尖扎县政府建起了创业产业园,一座崭新的牦牛酸奶厂在园区中拔地而起,为促进牦牛酸奶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风情万种的安多则柔,传颂着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大气恢弘的昂拉千户庄园,诉说着藏汉团结的隽永情愫;焕然一新的德吉村,书写着尖扎未来蓝图的第一页。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