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有山脉的守护而有灵气,有水的流淌而有生机。坐落于青海省东南部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同仁市正是如此,城市之中,隆务河一路向北,汇入黄河。
在同仁,隆务河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也见证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大清早,沈云红就忙着将刚送来的酸奶贴上标签,摆在冰箱之中。酸奶来自当地一家合作社之中,好吃且新鲜,顾客都认可这家。
沈云红的店开在同仁市隆务老街之中,之所以叫“老街”,是因为已有230余年的历史。十八世纪中期,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在此经商,让隆务老街成为了青藏高原一座货物相当集中的贸易中转站。
隆务老街由青石板铺路,道路两侧的房屋高低不同,被屋前的大树遮掩,与同仁市新开发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沈云红告诉记者,她从小在隆务老街长大,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感谢党和政府,经过修缮的老街,跟儿时相比,好的没法说。”
沈云红所说的“修缮”,主要来自当地党委政府实施的隆务老街改造工程和隆务河水生态治理项目。
记者从同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2012年,投入1.1亿元对隆务老街进行改造。老街变得流光溢彩,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文化品位,也让同仁市成为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以来,为实现隆务老街科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仁市加紧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专项规划》。“上述规划以保护修缮为重心,确保文物单位各类建筑完整性,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同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办工作人员王强兵介绍。
老街悠长深邃,向东行至隆务河岸,青山绿水映入眼帘,水声潺潺,两岸的木栈道上,不少居民在这里散步休闲。
“我们每天都会沿着木栈道散步,累了就会在亭子里休息。现在这里水干净了,树木多了,感觉空气也变得新鲜了。”家住隆务老街,71岁的扎西说。
仅仅在五年前,隆务河的污染却严重困扰周边居民。“以前都不能走到河边来,出来看到的就是垃圾,生活污水直排,乱糟糟的,脏河臭气熏天。”扎西回忆。
2017年9月起,同仁市对全长4.2公里、流经市区的隆务河段投资2.6亿元,进行大规模的治污、疏解、还绿,使得隆务河成为承载城市休闲、生活、旅游等基本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风光人文之河。
凭借着一门“老八盘”手艺,54岁的马顺天早在12年前,就开始经营农家乐。老八盘是青海传统宴席菜,因酸、辣、甜、咸四味兼备,炒、蒸、烧、烩、煎技法俱全,被称为最具青海特色的美味佳肴。
“从我儿时起,就会跟着爷爷做老八盘。现在一儿一女都在省城西宁工作,但都会做,我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马顺天说,这门手艺他们家族已经在隆务老街传承了100多年,现在每年都有10万余元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翻遍资料,隆务老街的历史,其实就是各民族“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共同将隆务老街建设成现在的模样的历史。
在隆务老街周边,大多数小区都是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大家共居一院,就像一家人一样。汉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声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回族奶奶晒太阳时,总是帮着照看学步车里邻家的小孩子……
用隆务镇隆务街社区副主任夏吾尕堂的话来说:“各民族文化在隆务街交相辉映、创新交融,让古街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夏吾尕堂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街道网格员,主要工作是邻里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矛盾纠纷是少不了的,但多数都是小矛盾。经过我们的工作,‘有困难找社区’成了社区居民的关键语句。”夏吾尕堂说。
“有困难,找社区。有他们在身边,我们安心,诉求和困难都能及时解决,真是服务到了心坎里。”采访中,提起社区的网格员,不少居民连连称赞。
民族团结,不仅体现在一块块标牌、一句句口号,更体现在每个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下意识的细节。因此,在隆务老街,流传着很多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佳话。
隆务镇隆务街社区主任海萍说:“通过党和政府一系列民生政策,隆务老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海萍看来,大家团结友好了,地区稳定和谐了,凭着隆务老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旅游的人自然就多了,生意也就好了。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没有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就没有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而普通百姓也时时遵循“家和万事兴”的祖训。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关系,就这么简单。
在黄南州,像隆务老街这样流传着民族团结佳话的地方还有很多。民族团结,是黄南发展的命脉,也是黄南发展的坚实基础。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