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海玲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上世纪80年代到达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后,曾下过如此论断。然而,从1956年的勘测到2006年的建成通车,被藏族人民形象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创造了人类铁路史上罕见的奇迹,它以其“神一般”的存在,颠覆了外国人早先的错误论断,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央民族歌舞团《天之路》
国家大剧院《天路》
中国铁路文工团《雪域天路》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今年,不少艺术院团将舞台创作聚焦于青藏铁路的建设,特别是首次用舞蹈的形式来讲述天路故事,如中国铁路文工团舞剧《雪域天路》、国家大剧院舞剧《天路》、中央民族歌舞团《天之路》等。
《雪域天路》《天路》《天之路》都取材于天路建设。现实题材的拓展和深度的表现,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审美意蕴,赋予这几部剧重要的时代担当和现实意义。生动鲜明、优雅高难度的动作性,更给该剧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长1956公里的天路,50年的建设历程,50万铁路大军的投入,要在一两个小时的舞台上浓缩一部天路的建设史,编出一部长达50年的戏,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用舞蹈所创造的生命律动去表现漫长艰辛的筑路历史,建构人物的戏剧性关系,是这几部舞剧创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雪域天路》以铁路人的身份,生动讲述了三代铁路人与天路、藏区和祖国的深情厚谊。《天路》以藏族同胞的视角,择取天路西格段修建中铁路兵筑路人与藏族人民之间的动人故事进行精雕细琢。《天之路》采用倒叙手法,巧妙地设置了“芒种”“寒露”“大雪”“惊蛰”“彩虹”等五幕,讲述了以男主人公张工为代表的50万铁路建设者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成功地解决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天路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舞出了一副天路盛赞的长篇画卷。
现实创作中,有不少舞剧作品,常常出现“舞”“剧”分割的现象,要么满台雕琢精美的动作,缺乏戏剧性,要么舞蹈本体语汇萎缩,舞剧不舞,这些现象都是不可取的。“舞”和“剧”须臾不可分离,“舞”跟着“剧”走,“舞”持续美化“剧”,“剧”不断强化“舞”。环境、情节、人物的冲突是舞剧的魅力点,也是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所在,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三部天路题材深谙于此。以《天之路》为例,这个戏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两种:第一,通过主人公等人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再现了环境的恶劣,逼出了筑路的凶险,也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二,以张工和卓玛的爱恋为贯穿全剧的线索,用精美的舞段和充沛的情感来生动演绎戏剧的“非语言”情境,全面地展示主人公自己和自己,自己和恋人之间在情感、理想、人生抉择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以此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在艺术创作上,《雪域天路》《天路》《天之路》十分注重对民族舞蹈元素和当代舞蹈语汇的融合与发展。一方面,大量运用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语汇,民族风格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烈;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融入时代感十足的现、当代舞蹈元素。一个个精彩的舞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的联袂演绎,营造了简约大气的审美意蕴,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雪域天路》以丰富有力、顿挫有度的舞姿,让观众怦然心动。《天路》中,宁静和谐的藏族舞蹈与刚劲有力的军旅舞蹈风格的展示,观众为此眼前一亮。《天之路》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弦子舞、锅庄舞等等贯穿始终,配合主题融入现代时尚的舞蹈语汇,深深感染了观众。
铁路发展是世界性命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奋斗,中国以铁路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克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铁路建设难题,给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借鉴,向世界述说永不褪色的筑路传奇。《雪域天路》《天路》《天之路》的舞蹈世界,带着历史的温度,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高扬了“精神”二字。
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内核和精神高度。青藏铁路精神,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不畏艰险、执着坚守、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突出展示了中国铁路领跑世界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一条铁路,天路虽然漫长但有尽头。作为一种精神,天路从过去“走”向未来,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它将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这正是舞剧中的天路能给予我们的无尽的正能量。
(作者康海玲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图片来源各艺术院团)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