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瞿昙寺。
在青灯古佛前,那个年轻的和尚低声诵读着佛经,宝相庄严的佛祖巨像神圣而慈悲。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前的一切不过是虚幻而已,今生的所有苦难,只是涅槃之前的考验。
朱允炆,这个曾经的帝国皇帝,抛去了昔日的富贵和繁华,已修得如湖水般平静的心境,以及似大海一样辽阔的胸怀。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就如眼前渺渺升起的炉烟,离开焰火的瞬间,也将意味着它将永远回归虚无。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自来到青藏高原后,朱允炆虚怀若谷,潜心佛法。终成一代高僧,八十多岁后无疾而终。他的圆寂,意味着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一段故事有了最终的结局。
然而,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青海,那群因为在上元佳节一个大脚媒婆灯笼而被贬至此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建文皇帝。虽然他们未曾见面,但这些先他而来的大明子民,却用高原人的朴实和忠诚,在雪山下,在草原上,在村庄里,为他唱响了几百年的秧歌。
亦扎石村,离瞿昙寺一百多公里。亦扎石,藏语意思为青草丰茂的地方。这个被群山包围着的小山村,是当初被贬的南京竹市巷子中一百户人家其中的一个居留村。里长孔有德带着十八户人家,选择了这个当时与世隔绝的小洼地,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已然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村子。
几百来来,孔有德及与他同住的其他十八户的后代们,在亦扎石村每年都上演一出社火大戏。这出社火大戏,在当地也叫神会。之所以以“神”字命名,就因为这台社火除了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外,其中还隐藏着朱允炆逃难的故事。
当年朱允炆在了真大师的帮助下,借助正月十三日出灯官的机会,假扮一个穷困哑吧混杂其中,半夜时伴着月色逃出南京西水门,径直西行来到青藏高原。这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虽然正史中没有未著一字,甚至明清文人的笔记中也从没记载,却在亦扎石村老百姓的社火中每年上演一次。
“正月十五庙门开,庙官爷拿着钥匙来。”
亦扎石的关帝庙,座落在村子中心。实际上还没到正月十五,关帝庙里的鼓声已然敲得震天响。自达正月初八开始,组织社火的会头和会长,已经把当年演出的所有人员召集到了庙里,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排练。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正月是大家的休闲时间。初一到初七的酒肉还在肚子里打转,扭扭社火,吼一嗓子秧歌,身上出一身透汗,那种痛快劲儿,就像三伏天猛喝了一顿凉水一样淋漓而通透。
正常的演出是正月十三早晨开始,至正月十六晚上结束。可关帝庙里初八早晨的铙钹和锣鼓的声音就像一只大手一样,一把一把揪着庄廓里庄稼汉们的心。他们放下碗筷,迫不及等到奔到庙里,不管有人没人,先吼上两嗓子再说。
社火的序曲,在初八早晨就已经吹响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