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早7:30分由西宁维也纳国际大酒店出发,一路正东,240公里,本可三个小时就能到兰州的,结果下午5:45分才到宾馆下榻。
主要是在两个购物点上耽误了大把的时间,特别是在昆仑玉购物点一直待到11点多。一言难尽。
今天真的没有什么可写、可排的,就把前几天写的一并上传,以飨读者。
2020年9月30日
草于兰州
(二)这次到九寨沟,看到、学到很多新东西。其中对 “经幡”有了新的认识。
经幡,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在藏区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经幡和西藏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
蓝幡是天空的象征,代表着“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白幡是白云的象征,代表着“白云和纯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代表着”太阳,慈悲和观音菩萨“;绿幡是绿水的象征,代表着”丛林,智慧和文殊菩萨“黄幡是土地的象征,代表着”大地和皇族高贵的气质“。
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也不能改变。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
传说:一个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经,回来的路上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他把经书全摊开晾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微微睁开眼睛,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是那些飘扬在风中的彩旗天长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祷用的经幡。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
经幡除五色和排序不能变外,还分:风吹幡、水转幡、日照幡和手转幡。最常见的是风吹幡和手转幡,水转幡少见,日照幡是第一次见。
所谓日照幡就是村里的藏民出门捡拾的石块,带回村里,刻上藏文或图案,堆积在村头庄尾,形成日照幡,也叫玛尼堆。
尼玛石刻极具民族特色,是藏民刻在石头上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希望。尼玛石刻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有了生动的形象和灵气。
尼玛石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等。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是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古老艺术表现形式。
2020年9月22日
草于东营
最最常见的经幡。
这种风转经幡的种类、式样最多。出现的地方也最多。
这是最最常见的风转经幡。只要你看到风转经幡就进入了藏区。
金碧辉煌。但没有一克金子,是不锈钢薄板上镀了一层金色而已。
这不算是最大的,见过比这更大的。只可惜没有拍照下来。
这是常规的手转经幡。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只是大小不一,数量不同罢了。
藏民不分男女、贵贱,都会手持转经幡行走。
这是藏民的手持转经幡,可随身携带,走到哪里,转到那里。
这就是水转幡,以水为动力,转动经幡。
九寨沟里有,藏民村子里有。这是拍摄于九寨沟。
这是拍摄于藏民村子里的水转经幡。小木屋里就是日夜不停的水转经幡。
日照幡和玛尼堆最大的区别在于石头有五种颜色和藏文,而玛尼堆没有。
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上的黄、白、蓝等颜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