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童年梦境中,都有一块神奇的毯子,它可以带你游遍每个梦境中向往的角落。
但你知道吗?在西藏,也有一块神奇的毯子,它承载起藏地几千年的厚重历史,也传承着独特而神秘的藏式美学密码,这就是藏毯。
藏毯在藏语中统称“仲木仔”,它以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而闻名遐迩,是琳琅满目的藏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其独特的穿杆结扣织法,极富民族特征的色彩纹样,以及工艺精湛、美观大方早已享誉全球,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循着驼铃声,揭开藏毯历史
细数藏地的千年时光,我们可以看到世世代代的藏族同胞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在藏族先民们数以万计的脚步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用双脚踏出的神秘纹样,那是藏毯纹样的起源。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藏族人民就已经创造出了丰富而多样的编织文化。
据史书记载,在遥远的3500年前,甘、青、藏地区有许多羌人部落活动,他们以游牧和手工业为主,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毛纺织技术。他们编织的毛布,薄者作衣蔽体,厚者作席、作被以御寒,这些羌民的一部分就是藏民的祖先。
1960年,中国青海考古队在柴达木盆地海拔2870米的诺木洪地区塔里哈里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毛织物,其中有一块编织地毯残片,尽管历经三千年,织物上的黄、褐、红、蓝等颜色依然清晰,仍可见其本来面貌。由此可见,西藏的编织技术早已成熟并且灿烂辉煌。
加查藏毯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带领大队人马、仪仗、工匠、丝绸和日用品、种子等物,一路风尘进入藏区,与松赞干布成婚。那时的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畜牧业发展较早,牲畜种类较多,主要有牦牛、犏牛、马、羊、驴、骡、驼等。
畜牧业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毛纺织技术和编织工艺的普及和提高,吐蕃时期,大量毛织物和丝织物已广泛使用于人民生活、对外交往、商品交换和军事装备的方方面面。文成公主的《琵琶歌》即有:“扶桑织丝乡,编竹为缝兮,灰岩为陶兮”的描述。唐蕃联姻使得藏地毛纺织品种类增多,已出现了色彩绚丽的多种毛、棉织品,如毛毯、藏被、棉袍金帐等,尤以牛羊毛所织的黑色和白色为主的毛毡、毛织品,质地优良、工艺精美,多用于制作服饰中缝制衣袍、藏被、睡垫、鞋帽,或是用于牛马驮具、垫具、盛具、包袋。此时期,日喀则浪卡子一带已成为盛产藏被的原产地,此地所产藏被质地平整柔软、厚重美观,并有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纹样、造型的审美追求更加突出,形式种类多样。
寻找一方天地中的
藏地文化与美学密码
藏毯的工艺十分复杂,短短的五个步骤中,蕴含了发丝般的细节,做工十分考究。藏毯以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系土种绵羊所产的西藏羊毛为主要原料,共经历原料、毛纱生产、织毯、后整理、成品五大制作步骤。可千万别小看这五大步骤,这其中蕴含的制造细节是非常繁杂的。
在原料步骤,需要将纯天然的羊毛仔细挑选出来,几经冲洗筛选,和毛后回潮率应达到28%至30%,油水均匀后再纺制成粗细均匀,每10厘米单位纱线捻度达到17至19捻的纱线。最后再染色备用。光是制成纱线这一步骤,便要花费匠人许多耐心。
图cr.王五之、王泽强
藏毯的织做工艺与其他地毯不同,用以制造西藏古毯的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的立式机器,以便于家庭作坊的使用。毛栽绒的“8”字扣,即是借助于穿扣杆来栓结完成的。织做藏毯时,左手持穿扣杆,右手结扣。右手食指按顺序从经线的间隙中钩出彩纱,直接套在穿扣杆上。依次反复,直到绕完一杆之长的绒扣后,用鸭嘴木榔头将绕有绒扣的穿扣杆砸紧,再分别从两端过纬,然后用“打”将纬砸实。之后再用刀片划开穿扣杆上的彩纱扣,拿去穿扣杆,剪齐线头,一道栽绒便织做完成。这套动作反复操作,一块藏毯便织做完成了。这就是藏毯独特的“拉杆结扣法”。
图cr.王五之、王泽强
图cr.王五之、王泽强
编制完成的藏毯,花纹各异,这些精妙绝伦的花纹,来源于藏民的日常生活,或是花鸟鱼虫,或是神秘梵纹,那五彩缤纷的纱线织就而成的藏毯,不仅为藏民带来了温暖柔和,更积淀着藏文化和藏式审美的精神内核,那些样式各异、精妙绝伦的纹路和色彩,描绘着藏民的历史积淀,也描绘着藏民们丰富而纯净的内心世界。
加查藏毯
藏毯,这一凝结着藏族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融汇着雪域高原千年文化的魅力与灵魂,成为世界民族工艺宝藏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