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
——神话故事《青稞种的来历》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旧唐书》有“其地气候大寒,不出秔稻,有青稞麦、小麦、荞麦”的记载;《隋书·附国传》中则记载:“其土高,气候凉,多风少雨,土宜小麦青稞。”走进西藏博物馆,可以看到昌果沟遗址发掘出的古青稞种子碳化粒。2015年新华社发布消息,将青稞基因组和其它禾本作物的基因组进行比对,青稞约于1700万年前从粗山羊草、乌拉尔图小麦以及冬小麦中分离出来。
在藏区流传着许多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多为记载狗、鸟、鹤等动物带青稞种子到人间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的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只狗,后来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才又恢复了人身。这也是藏族人直到今天仍感恩狗的恩德,不打狗、不吃狗肉的原因。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藏地当然少不了青稞等粮食是观音菩萨赐予的说法。《西藏王统记》记载:圣者(指观音菩萨)“从须弥山缝间,取出青稞、小麦、豆、荞、大麦,播于地上。”
藏族人民感念文成公主的恩德,也有把青稞归功于文成公主带入青藏高原的说法。其中之一是文成公主直接带青稞入藏,连人教版辅助教材课文《文成公主进藏》也采用了这样的观点:“她从京城带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文成公主进藏后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了藏族人喜爱的青稞。
白犏牛牵下左边山,黑犏牛牵下右边山,黑白犏牛合一犋,田地好比金箭穿。扶犁的是雄狮大王格萨尔,撒种的是森姜珠玛美王妃,种子洒满金土地,今年又是丰收年。
——启耕节歌谣
古老西藏文明的时间观,就建立于青稞生长成熟的周期。江孜小组援建项目《江孜密码》的主笔杜冬就认为,在雪域高原,从春季的播种,到夏季的除草,秋季的收割,青稞以其自由的、稳健的生长,营造着藏族人民的生活节奏。启耕节和望果节等节庆仪式就是突出的代表。
每年藏历正月,江孜一般在农历3月份开始,举行启耕节,也就是春耕春播仪式。江孜启耕节最有传统氛围要数江孜镇西郊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村子里,农牧民们就身着民族盛装,背着青稞酒,手捧五谷斗,扶老携幼来到田间,采用传统的“二牛抬杠”(两头犏牛共用一根棍轭拉犁)方式,开始春耕第一犁。农牧民们齐聚地头,围成一圈播下青稞等种子,并向空中抛洒糌粑,营造浓浓的祈望丰收的节庆氛围。
每年9月,青稞成熟即将开镰收割,江孜都要举办“望果节”,意思就是“转地头节”。去年我在车仁乡检查脱贫攻坚时就遇到了。农牧民们身穿节日服装,打着各色彩旗,手擎青稞穗,边唱歌边绕着青稞地转。行进过程中不断吹号、打鼓、诵经,并唱诵“德福来吧,吉祥也来吧!祈福气啊,招灵魂!从天上神域招来青稞魂,从人间精域招来青稞魂……”老人大声唱诵,声如咒语,他领诵一句,全体唱和一句,烧香敬供村神,不但收割青稞,还要招回青稞魂,祈求丰收。
一杯茶水,香满庭户;有糌粑相伴,胜过多少春露。
——仓央嘉措《菲菲春露》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青稞也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可以预防结肠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农牧民吃青稞,除了酿青稞酒,就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水磨、手磨或者电力机器磨磨制糌粑。
糌粑是藏语炒面的音译。磨糌粑首先要炒青稞,这是件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儿。要将适量的沙子在炒锅中加热炒烫,再把淘净晾干的青稞放入炒锅搅拌均匀,不断颠炒。滚烫的沙子和低温的青稞粒相互碰撞,青稞粒就马上噼里啪啦爆成散发特有香味的青稞花。最后用筛子将炒熟的青稞花和沙子分开。炒青稞,关键是时间适度、火候恰到好处。炒好的青稞花,香味四溢、酥脆诱人。
糌粑的吃法有多种。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传统的就是手抓糌粑:左手托小碗,倒入热热的酥油茶,加入适量的糌粑。酥油茶和糌粑的量要匹配,酥油茶多了,太稀,糌粑多了又会太干。倒好后,左手五指旋转小碗,用右手的食指跟中指先将糌粑粉慢慢压入茶中,然后用右手的除拇指外的四指顺着碗壁在碗中搅拌、抓捏,搅匀酥油茶和糌粑粉,捏成干湿适度、软硬适中的面团,就可以食用了。
由于抓捏糌粑看似简单,实际上一时很难掌握,再加之我们汉族人很不习惯直接用手抓捏后食用,所以,我每天早饭吃糌粑的办法是:先倒大半碗酥油茶,然后加入少量的糌粑,再用筷子或者小勺慢慢搅拌匀,直到稀糊状,就着它吃馒头等干点。江孜农牧民称之为“琼杜”。农牧民自己吃的时候,还喜欢在碗里加入奶渣、白砂糖。
天人合一,天人互动,人与自然生生依偎。耐寒,耐旱,耐碱,耐瘠薄,早熟,是青稞的特性。藏族先民把粗山羊草驯化为青稞的过程,就是藏族人民自身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也是文明的光芒逐渐照亮苦寒的雪域高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青稞是西藏人生命的符号,是西藏民族精神品格的象征。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紫青稞》,高鸿的长篇小说《青稞》,包括鲍传伟执导的电影《青稞》,都直截了当地把极具象征意象的“青稞”,写在了作品最显著的位置。
“青稞就是青藏高原精气神之源,它已成为藏族群众物化的精神图腾”,尼玛潘多这样解释为什么把小说命名为《紫青稞》:“我希望这个题目有一种类似图腾的意蕴,象征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青稞,是麦子总有成熟的一天;
青稞,是麦子总有锋芒的一天。”
(本文节选自王高安《藏青稞的前世今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