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作为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是古代先民走上青藏高原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那么,青稞又是如何走上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并适应的呢?
青稞: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
图片来源:百度
青稞又称六棱裸大麦,作为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营养成分较水稻、小麦、玉米更高,是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兼用的作物。
在粮食作物中,青稞具有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等特点。经常食用以青稞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对补充机体每日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青稞的起源
图片来源:百度
起源自1.05万年前在西亚驯化的二棱大麦,最早出现在8500年前的伊朗地区,之后向中亚和东亚传播,并在距今5200年出现在我国新疆通天洞遗址。
通过结合现代基因组数据及考古学研究结果显示,现今青藏高原种植的青稞可能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南部区域,并在距今3500年左右传播到青藏高原南部。
青稞的传入
结合东亚地区青稞遗存的发现时间与文化特征分析,考古学家对青稞传入青藏高原的路线进行多种推测,包括3500年前从甘青地区传入、从南亚传入、通过亚洲内陆山地通道经青藏高原西部传入等多条线路。不过,目前单纯的考古学证据仍不能全面揭示青稞传入青藏高原的整个历程。
基于此,为明确青藏高原种植主要青稞品种的起源历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团队将现代青稞的遗传学分析,纳入到青稞的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当中,他们研究发现,青稞受遗传学因素影响最大的裸粒和六棱两个特性最为引人注目,其中裸粒性状最早出现在距今8500年的伊朗地区,该性状出现减少青稞脱粒流程,使得青稞种子更容易获取,而六棱性状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青稞产量。
相关研究还发现,青稞的特征性六棱基因与来自中亚地区的野生六棱大麦的基因存在明确的遗传关系,最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出现在中亚地区。在向青藏高原传播的过程中,青稞的遗传多样性出现明显的降低,在距今4500到3500年之间的1000年里出现明显的奠基者效应,说明青稞在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至少经历约1000年左右的适应性栽培历程。
据资料显示,青藏高原上青稞起源演化有“引进论”“驯化论”两种观点。其中,“驯化论”认为,我国藏族聚集区的主粮青稞是该地区野生种经驯化培育成为现代当地栽培品种,当地野生二棱大麦、野生六棱大麦、中间型野生大麦是栽培大麦的野生祖先,青稞的栽培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000年前)。
图片来源:百度
虽然目前青稞的起源之谜已基本清晰,但其特征性基因和对青藏高原高寒、低氧、强紫外等环境的适应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未来新的考古发现和遗传学结果能提供更多信息,以更加清晰揭示青稞如何“落户”青藏高原并成为主食的谜题。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