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作者: 时间:2023-01-26 12:35:29 浏览量: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填补了青海石器时代的空白,它与最新发现的西藏尼阿底遗址,共同构成人类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证据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研磨器

中石器时代

(距今6745±85年)

长34厘米 宽16厘米 高4.5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研磨盘最早发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山西的下川遗址,可代表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此研磨盘中间有一凹坑,凹入部位可见琢痕和摩擦痕,可能用于加工植物的根、茎、果实之类,也可能用于砸坚果、调制食品等。

01

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年前后,青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点逾千处,主要分布于青海湖以东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谷地区。当时人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粟作农业与狩猎经济并存。

看看这些陶器

你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设计颇有“研究”

各种几何纹样信手拈来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300~4800年)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青海省内主要分布于青海湖以东区域。按年代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青海境内目前尚未发现典型的石岭下类型。

纹样有漩涡纹、圆圈纹、多道条纹等几何纹和蛙、鸟、鱼纹及人像纹等。在瓶、盆、壶等器物上通体彩绘,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的一个突出特点。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300~4800年)

高11.3厘米 口径24.5厘米 底径9.8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宗日遗址M192。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器表彩绘三线绞结纹,口沿绘斜线。

内壁绘四组二人抬物纹,每组间隔以横线和竖线纹,两人相向而立,弯腰弓背,将抬重物的神态表现得生动形象。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同心圆圈纹内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300~4800年)

高11.5厘米 口径31厘米 底径10.5厘米

海东市民和县核桃庄拱北台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该盆表面打磨光洁,内外均以黑彩装饰。口沿上等距饰有四组同心圆点水波纹,间用网格纹。盆的内壁满施彩,底部中央以圆心定位,画出同心圆圈和起伏的水波纹,整个图案在繁复之中透着一种活泼的韵律感。

水波纹或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其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距今4600~4300年)

半山类型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半山村而得名。

半山类型的彩陶以壶、罐、瓶、钵为主,器物腹部膨圆。这一时期的纹饰出现黑红两彩相间的条带锯齿纹,绘在橙黄色陶器上,显得绚丽多彩。其主要图案有漩涡纹、弦纹、网纹等,显然是继承了马家窑类型同类纹饰而又加以演变的结果。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叶形纹双耳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距今4600~4300年)

高40厘米 口径13.5厘米 底径11.5厘米

海东市循化县丹麻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黑彩,颈部绘两组大锯齿纹,肩部绘双层束腰网纹,两组网纹相间形成叶形纹。器形完整大方,纹饰疏密得当,侧视、俯看均很相宜,应为半山类型文物中的精品。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菱形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距今4600~4300年)

高32.6厘米 口径14厘米 底径12.6厘米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器身绘黑红两彩菱形锯齿纹,每组菱形内有四个圆点,腹下部有“十”字符号。

柳湾墓地发现有139种不同形式的符号,常见的有“十”“一”“Ⅰ”“⚪”等十多种。这些符号可能是氏族徽号,也可能是制陶者的一种特殊标志。

除了几何图形的组合

这个时期

人们还会把小动物的形状

融入到器物设计中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4300~4000年)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马厂时期的人们制作出器形更为丰富的彩陶。除了常见的壶、钵、罐等器物外,还出现双联罐、鸭形壶等新型器物,在部分器物表面捏塑有人像,与彩绘纹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纹样为四大圆圈纹、蛙纹、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或方格纹等。在四大圆圈纹中以圆点纹、网格纹为装饰,纹样多达400余种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鸭形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4300~4000年)

通高18厘米 口径5.2厘米 通长17.1厘米

海东市民和县加仁庄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器身似鸭子形状。壶口部绘有弦纹,壶身用黑红两彩绘蛙纹。

壶形口意为昂起的鸭头,对称的双耳为鸭形翅膀,并彩绘有蹼足、尾巴等。鸭形壶造型新颖别致,构思巧妙。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人头像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4300~4000年)

通高23.1厘米 口径4.7厘米 底径8.3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发掘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柳湾墓地马厂类型墓葬中共出土有三件人像彩陶壶泥质红陶。此件器口向上隆起呈半圆形,鼓腹绘黑彩螺旋纹,腹有对称的环形耳,小平底。

陶壶上半部塑有人面造型,面部略呈方形,目、耳、口镂空,头发、睫毛、胡须皆用黑彩描绘。目半闭,口半张,似有思考或在呼唤。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蛙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4300~4000年)

高45.4厘米 口径15.8厘米

腹径43厘米 底径13.6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发掘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最早的蛙纹见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陶盆里,蛙纹画于一侧,画法也比较写实。

柳湾彩陶上的蛙纹实际上是一种变体的图案,多以黑红两彩相配,蛙身多以较宽的竖线条绘出,四肢代以波折纹,蛙头部常绘成形象的圆圈。

到晚期,蛙纹的结构松散,绘图草率,有的图案介于蛙纹、波折纹两者之间。

宗日文化

(距今5600年)

宗日文化因发现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而命名。该遗址的发掘始于198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23000余件。该文化目前发现仅分布于贵德、共和盆地。

宗日式陶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共和盆地,绝大部分为夹砂陶和夹砂彩陶。绘紫红彩,主要纹饰为多道横行连续的折线纹和变形鸟纹。

根据目前发表的宗日遗址的发掘资料,宗日遗址出土的不同类别陶器不仅涉及以农业为基础的马家窑文化在甘青地区的传播途径,也反映了共和盆地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住民对东边的彩陶文化的吸收与转化过程。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鸟形纹双耳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

(距今5600年)

高39厘米 口径9.2厘米 底径11.6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夹砂陶,口沿外侈、直颈、广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双耳。肩部有附加堆纹。腹部饰有绳纹。彩陶纹饰为紫红彩,口部饰小三角纹,肩部一周绘变形鹰纹。纹饰简单抽象,手法自然娴熟。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人面纹带柄彩陶碗

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距今5600年)

高10.5厘米 口径14.9厘米 底径6.6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宗日遗址M163。敞口,斜直壁,平底,器表有绳纹和小乳钉钮,一侧带把,柄部为抽象人面纹。

俯视碗内,以碗底为圆心,紫红彩形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器形简单,纹饰简洁具象,为宗日文化典型彩陶器。

02

青铜时代

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地区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齐家文化,是青海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文化。

齐家文化

(距今4200~3800年)

齐家文化集中分布在黄河上游和河湟谷地及支流的台地上。

这一时期,制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陶器质地细腻,打磨光滑。双大耳罐、高领折肩壶、鸮面罐为典型器物。彩陶较少,多用红色绘制三角纹、折线纹等图案。发现了阔叶形倒钩铜矛、铜镞、骨柄铜刀、铜斧、铜镜等青铜器。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龙首骨梗刀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距今4200 ~3800年)

长24.7厘米 宽2厘米 厚0.8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发掘

青海省博物馆藏

略呈弧形,用动物骨骼磨制而成,一端为自然关节部分,形如龙首,另一端稍残。在扁平的长骨一侧开槽,用于镶嵌细石叶,制成骨梗石刃刀。

卡约文化

(距今3600~2600年)

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分布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等流域和青海湖周围地区。

卡约文化墓葬中装饰品数量和种类丰富,由铜、石、骨、牙、蚌等不同质料加工而成。常见的有铃、环、泡、扣、管、簪、牌饰等。还有用鹿牙、狗牙、羊蹄骨等做成的装饰品。

卡约文化的制陶业不甚发达,陶器的质地比较疏松粗糙,但彩色陶器表面较为光亮,纹饰多用红彩和黑彩绘出,常见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以大口双耳罐、小口双耳罐、双耳罐或侈口罐为随葬陶器三大件,构成本地陶器特色。鼎和鬲出现在卡约文化遗存中,应该是中原文化传播的结果。卡约文化的年代上限或可早到商代早期,但年代下限及分期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折线纹铜鬲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距今3600~2600年)

高21.9厘米 口径20厘米 腹径11.7厘米

西宁市鲍家寨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侈口,略束颈,鼓腹,三袋形锥状足,口沿置对称立耳。颈部饰弦纹,分裆处饰人字纹。卡约文化中铜容器非常少见,此件铜鬲是罕有的珍品,是早期商文化影响到青海地区的实物见证。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四面人像铜杖首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距今3600~2600年)

通高6.6厘米 长7.1厘米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中庄墓地出土

湟源县博物馆藏

杖首平座内空,前为一大人头,高鼻阔目,尖头。头上有四束短髻,面向前。中部凹槽,连接后部。后部下为两面反向对称的人像,上为一半身人头像。整件器物造型逼真,用途或为祭祀礼器。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鹰纹骨管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距今3600~2600年)

长21厘米 口径1.9厘米

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动物骨骼制成,器表刻有成组成排的鹰形纹饰,雕刻精美。

辛店文化

(距今3600~2600年)

辛店文化在青海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彩陶比较发达,主要以彩绘双勾纹的双耳彩陶罐和腹耳壶为典型器物。纹饰中表现鹿、狗、羊、鸟等动物形象,也是辛店文化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种类有刀、斧、铲、镞等,铜器以小件为主。辛店文化的农业和畜牧经济较为发达。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鹿纹彩陶瓮

青铜时代·辛店文化

(距今3500~2900年)

高60.5厘米 口径32.5厘米 底径15.5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双二东坪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陶瓮器形高大,胎壁厚重,有“黄河陶王”之称。

口部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腹部为禾苗纹、折线纹、钩形纹和竖折线纹。主题纹饰则是颈肩部用黑彩描绘的两只站立的鹿,鹿的头部略昂起,作嘶鸣状。这种图案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体现的较为突出,很多岩画和彩陶上均以此为主题。

03

交流伊始

青海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区,是人类迁徙以及藏彝走廊的重要通道,亦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青海青铜时代各文化中所发现的玉礼器、陶器、铜器、粟黍、小麦、驯养动物及海贝等遗存,反映出羌人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南亚青铜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冶铜业的出现与青铜器的文化交流

青海青铜时代冶金业(冶铜业)的突出成就,是齐家文化中的青铜器含有红铜、砷铜和青铜。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中的权杖、铃首剑、管銎斧、管銎钺等文化因素,经新疆、河西走廊、长城地带直接或间接对这一时期产生一定影响。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中的青铜器并未受到中原青铜礼器的强烈影响,仅个别文化因素如铜鼎、铜戈传入本地。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倒勾铜矛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距今4200~3800年)

长62厘米 宽19厘米 厚4.9厘米

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宽叶、双面钝锋,中部起厚脊,矛阔叶状,銎与刃部结合处一侧有倒钩。圆銎下端有一纽和三道圆箍,銎内遗留残木柄痕迹。器体宽大,铸造精美,矛銎及倒钩处还保留着合范的铸痕。

青海出土的阔叶形倒勾铜矛,与欧亚草原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相比,器身较宽,矛锋圆钝而非尖锋,倒钩与系耳异侧,明显仿制于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是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铜矛的出土明确表明公元前2000年开始西宁已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廊道深入中国腹地的重要节点。

玉制礼器与“玉石之路”

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出现玉璧、三璜联璧、玉环、玉瑗、玉刀等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并呈现“重璧轻琮”的地域特色。玉礼器在整个社会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宗教礼仪活动已成熟。

玉礼器的出现受到中原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说明在4000年前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存在密切交流与互补关系。中原地区的玉制礼器向齐家文化输出,同时,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玉料输入,并影响到中原地区的玉器文化,形成早期的玉石之路。

山宗•水源•路之冲 - 早期人类如何征服青藏高原

四孔玉刀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距今4200~3800年)

长54.5厘米 宽11.5厘米 厚1厘米

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多孔玉刀在龙山时代的墓葬中有出土,在齐家文化墓葬中也多有发现,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演变而来。

这件玉刀,近刀背处等距钻有四个圆孔,两面磨出锋利的薄刃,或为明器。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