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河湟社火是从古人崇拜自然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作为民间文艺活动形式,社火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经久不衰。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人们用“耍社火”这一艺术形式来欢度春节,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康,成为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河湟地区的社火最早始于东汉“屯田戍边”的军户。又因明代大量中原移民入驻屯垦,趋于盛行。在湟水流域一般称为“社火”,而在黄河流域及甘肃临夏一带均称为“秧歌”“演锅”。
论风格,民和县前河乡田家村的“演锅”独具特色,除妆饰的社火角色“放鹰客”“西番”“货郎”别具一格外,其“太傅”装束的古朴,脸谱的典雅,舞姿的雄宏,唱腔的深沉,以及“中郎将”手持牦牛尾刷,跑阵门时拐弯处挽套和翻身的动作优美至极,令观者入迷,其溯源值得挖掘研究。它与民和北部的社火相比,表演形式独特,财宝神送财送宝送太平,喜话连天,祝福不断;八名太傅配合默契,舞技精湛,社火锣鼓震耳欲聋,欢庆佳节;姑娘中郎演绎古代阵法,展示社火艺术精粹;妖婆妙话连珠、滑稽惹笑;舞狮闹春,旱船增福,为春节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田家村的社火从表演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当地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它融音乐、舞蹈、歌唱、戏曲、武术表演于一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息息相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是汉族民俗文艺的一朵奇葩。
农历正月以来,河湟地区民间传统社火迎来高潮。传统的舞龙耍狮、划旱船、高跷、太平鼓、扭秧歌以及浓郁的民族舞蹈等表演陆续登场,热闹的场面,欢快的节奏,处处都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新一年好日子的热切期盼。同时也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大群众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