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是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思为“白海螺”。这座古城的名字来源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丹噶尔古城东面百米处,当时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到底是不是这么个来历,我也无从查询到相关史料。
在古城中间位置,坐落着丹噶尔厅署,按照古代的建制,这是属于文官的办公和居住场所,沿街道向东大概两三百米处,还有一处镇海协营的院落,这里就是武官处理军事要务的地方。镇海协营的建筑规模,远不如丹噶尔厅署豪华,从大门的高矮及飞檐斗拱的建造与布局,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据历史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古城修筑后,同年设置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总、把总共三员,建设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还有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这些军人官衔,是带有明代印痕的军队编制称谓,并以每个军官带多少兵来区分的。可见,明代在这里驻军至少千人以上。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因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城商业贸易的正常运行。不难看出,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参将府、千总府、镇海协营、将军府等,先后派副将十四名,副总十七名、都司二十九名,千总四名,把总三十一名,足见这座古城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见证了曾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兵城”。
镇海协营大门两侧有两座威武的石狮,木制大门上面的木头上,左右有两个狰狞的狮头木雕,所包含的寓意应为“虎狼之师”。走进院内,是古代典型的明清四合院,每间房屋都有各自的布局和功能,演武厅、兵器室、作战室、军官宿舍、厨房等,均能看出军衔等级分明,军事管理制度也很严明。
现在,这处明清军事长官的驻地,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地方,里面的房间早已商业化,被做古代服装生意的商人租用,门口的衣架上挂满了明清服装,大多是将军和兵卒穿戴的衣服和盔甲,游客来此处游玩,可以穿戴古代盔甲照相,店主按照服装和时间来收取费用。不过,有人要是想购买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我觉得镇海协营院落面积还是较小,毕竟这里居住的都是大小军官和部分守护镇海协营安全的护卫,在另外一处,还应该存在着士兵的操练和居住场所,这个地方应在古城四面大门的内侧某个位置。我从古城的街道来回走了几次,未曾发现有较大的营地,也许早已成为城内现代居民的宅院了。
目前,丹噶尔古城只有西门(拱海门)和东门(迎春门),究竟有没有北门和南门,我询问当地居民时,他们都摇头说不清楚,因为现存的城门,还是后来修建的城门,城内保存完好的建筑,也是寥寥无几。我认为,镇海协营也是后来按照原来的布局重新建造的,室内只是还原了当时的设置而已。
作为曾经的兵城,在古代一定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古城坐落在湟源县,古时为羌地,汉代设置临羌县,隶属于金城郡(今甘肃兰州西),三国又改为隶属西平郡(今西宁市),北魏属西都县(今西宁市),隋代改为湟水县,隶属于鄯州(西平郡),唐代归属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管辖地等,由此证明,这里曾是历代的军事重要驻守之地,也曾在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常弥漫着战火狼烟。所以说它是“兵城”,应当之无愧。
如今,曾经的著名寺院东科尔寺还存在吗?为证实历史上的说法,我从古城东门来到火祖阁,站在火祖阁向东望去,满眼都是现代建筑,而那座寺院早已不见了踪影,也许毁于频繁的战事,或许寺院破败之后,被当地的居民推倒,建造了自己的宅院,寺院的消失,不排除这些可能因素。
在镇海协营,虽顿足的时间不长,但从那些房屋的布局,看出再现了当年的军事指挥部,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历史的记载中了解到这座古城位置尤为重要,不仅起到了维护边疆的稳定,还保障了大江南北的商贸活动在此正常进行。因此镇海协营的存在,的确是一处军事要塞,由此见证了历史足迹。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