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以其镜子般和天空连成一体的美景著称,其实在我国也有一个“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它湖面透亮,反射着太阳光,倒映出地上的一切,一望无际的纯净,走在其间,如同进入仙境。
茶卡盐湖,其实是一座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盐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达布逊淖尔”,这是蒙古语,也是盐湖的意思。茶卡盐湖是一个天然结晶盐湖,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总面积达105平方千米,湖面辽阔,湖水含盐量极大,自然结晶成为一片白色的湖面,天空、云朵和周围的一切景色都被倒映在湖里,如同一块巨型镜子,置身其中有如进入梦幻。
为什么茶卡盐湖能成为梦幻锃亮的“镜子”?秘密就藏在它大量的“盐”里。
化学意义上,盐指的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结合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而组成食盐的氯化钠就是其中一种,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岩石中就含有许多盐。当降雨、雪山融水或地下水经过岩石时,通过淋滤作用将其中的一些盐溶出来并带走,最终汇入低洼的湖泊。茶卡盐湖能反射光,像镜子般反射周围的一切,正式因为它的含盐量很高。每年注入湖中的水量少,蒸发强烈,从浓度相对均匀的饱和湖水中结晶出大量的盐粒,平整地分布在湖底,有利于均匀反射,形成平整的湖面,就更像镜子了。盐粒偏白色,可以反射较多的太阳光,使得效果更明亮。
因为湖中的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这里的盐为“青盐”,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因为成分、时间等条件不同,盐晶体往往会结合成不同的形态,产生形态各异的“盐花”,尤其在盛夏,盐粒却仿佛冰雪,形态各异,如同夏天置身冰雪世界。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利于盐结晶的盐湖?可以追溯到板块运动,原被海水所覆盖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逐渐隆起为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最初茶卡盐湖是淡水湖,但板块发生了构造隆起后,茶卡盐湖成了周遭地势最低处,变成了内陆湖,“只进不出”,盐分就在其中留了下来。
茶卡盐湖处于柴达木盆地的东缘,相对靠近季风气候区,有相对足够的水源补给,气候温凉,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而因为气候干旱,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很多倍,湖水因为蒸发变得越发少,加上新汇入的盐分,湖中盐的浓度自然越来越高,直到达到过饱和状态,水里溶不下了,它们就会结晶析出。茶卡盐湖也就这样从淡水湖变成咸水湖,最终变成了现在的盐湖。
早在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有在茶卡盐湖采盐的记录。《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就是茶卡盐湖。 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官方就已有组织地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定有盐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了丹噶尔厅盐局,标志着茶卡盐纳入了有序经营管理轨道。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可明目、消肿”。
到茶卡盐湖看镜象奇景,最佳观赏效果也是有季节性和时间性的。湖所在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夏秋的丰水期,茶卡盐湖的湖面可以达到一百多平方千米,这时是它最美的时候,最像一面镜子。尤其是刚下完几天雨又连续放晴的时候,地表往往积水充足,晴天带来的蒸发又会使湖水更“稠”,此时的“镜子”往往非常清晰。但在冬春的枯水期,它的湖面显著缩小,有的地方可能没有地表湖水覆盖,“天空之镜”的效果自然就不是最佳。
而一天中早晚时分最适宜观景,因为早晚太阳光贴近湖面入射,大多数能量都会被反射,也可以被人眼捕捉到,有较好的镜子效果,加上霞光的加持就更美了。中午光线垂直湖面入射和反射倒影不明显。
现在到茶卡盐湖,除了看天空之镜,星空也不可错过,因为这里海拔较高,大气较稀薄,含有的烟雾、尘埃、水蒸气都较少,光污染更少,更容易清晰地看到星空,肉眼可见的星星可以达到7000多颗,还可以看到银河。还可以乘坐上世纪修建用于运输盐的寸轨小火车,在“镜”上行驶,如诗如画。盐湖还做起了盐雕,形成了世界最大户外盐雕艺术群,其中耗盐量4800吨的成吉思汗雕像还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感受童话般的自然美景,来茶卡盐湖,一定不枉此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