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何 敏
隆冬时节,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穿城而过的八宝河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冰的美丽景致。在清冽的冬日阳光下,河道边草木默然肃立,河道上游人工湖冰面时而反射出彩色光线,引来几位在滨河路森林步道休闲散步的群众驻足观赏。
如此景象,让从小在河边长大的阿柔乡草达坂村牧民多日杰深有感触:“以前河水污染严重,河道旁堆满矿渣,冬天一刮风到处都是灰尘。”
近年来,祁连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生态旅游业开启发展新征程,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巩固提升。
随着祁连县持续实施水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八宝河实现华丽蜕变,不仅上游“长出了”两个人工湖,经过人工湖和林中叠水、自然跌水等配套工程层层沉淀净化的河水最终变得清澈,原来寸草不生的河两岸也覆盖上了层层绿植。
“现在到了夏天,八宝河清澈见底,河边空气清新、‘青草味’扑鼻。”多日杰惊喜地发现,昔日罕见的野鸭也在河里成群栖息。
为了保卫好县域蓝天、碧水、净土,祁连县精准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天气管控措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断提升;以源头生态建设为重点,通过“管、护、封、育、禁、养”六大举措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等,县域内河流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出境河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土壤污染管控修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环境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祁连县紧跟全省和海北州步伐,全面实施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巩固提升行动,聚焦深化整治成效,巩固提升治理效果,推动地方绿色发展。
一年四季,生态管护员角勒都会沿着八宝河河岸溯流而上捡拾垃圾,谈起阿柔乡草达坂村的变化,他感触颇多。“从我记事起,村头的山上就一直在开采石棉,我们眼看着山上的树越来越少,矿坑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差,牛羊饮水都要到两三公里外去。”
2017年,祁连山青海片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祁连县加大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构建起了“三个一”工作体系、两张清单、一张网、一张图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模式,制定出台《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修复补种补植补肥技术方案》等,全面落实治理片区统筹协调、移交管护工作机制。
渐渐地,草达坂村村民们发现,家乡的空气越来越清新,山上的绿树越来越多,如今,角勒也成为村里的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守山护水的转变。
厚植生态是祁连发展旅游的基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效逐步显现,祁连县全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也迈上了新征程。
每年盛夏时节,祁连山下百花盛开、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水缓缓流过,成群的牛羊徜徉在广袤的草原中。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景区,由多条山脉和山谷组成的景区雄浑壮观,雪山、峡谷、丹霞、草原和花海等多种风景扑入眼帘,织就一幅完整的“生态画卷”。
八宝镇麻拉河村地处天然林区旁,村民王生财一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然而,今天王生财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因为他所在的村子和附近的拉洞台村、高塄台村,都建起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年收入比以前多了十好几倍。
村民苟兰英与县上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公司负责开发本村的旅游后需产业项目,一年下来,她等着分红就可以。平日里,苟兰英还在景区附近卖一些风味小吃,这样一年下来,就比以前单纯的种地收入多了不少。
连年来,祁连县按照“绿色、生态、特色”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旅游业发展路径,多级共促生态旅游产业。优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进“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聚合农牧、生态等各类要素资源,构建起集高原乡村旅游、生态观光等特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发展布局,重点打造了鹿场生态旅游区、景枫冰雪旅游基地等,持续举办了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文化体育活动。同时,祁连县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秘境白杨沟”“卓尔山会客厅-拉洞台村”等乡村振兴品牌村,形成了乡村旅游“绿色业态链”。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文化旅游发展各环节,坚定不移走全时、全季、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子,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改革创新发展先行区。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