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湟水悠悠,一路奔流,润泽沿途的广袤大地,滋养世代生活的百姓,孕育灿烂的河湟文化。“青绣”便是这众多灿烂的文化之一。
湟水之源便是西宁市湟源县所在地,这里自古就是由内地通往西部牧区至西藏的重要通道,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同时,这里自古为商贸重地,是青藏高原靠近内陆省区的重要畜产品集散地,有“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名,在这样的历史、地域等多方面背景下,湟源皮绣历久弥新,成为了“青绣”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绣娘正在绣皮绣。祁琴芳摄
湟源皮绣取材各类特制的皮张,用毛线、皮绳、马尾、马紫等丝、线、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用盘、攒、堆、辫、绣等针法制作而成。艺术特色形象生动粗犷逼真、质感强烈。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研制人员大胆钻研、创新,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进而发展成为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
皮绣作品。人民网 顾斐菲摄
湟中,顾名思义,位于湟水河中游地段,发源于此的堆绣,是“青绣”家族的另一个成员。堆绣将刺绣与浮雕艺术完美结合,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具有较高的观赏、审美和收藏价值。
堆绣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湟中乃至西宁文旅的一张靓丽名片。
堆绣作品。人民网 杨启红摄
湟水河一路蜿蜒,流经我国土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儿女世代生活于此,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装饰上的太阳花、万字纹、回形纹等纹样便是盘绣的“雏形”。
盘绣。张皓芃摄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然后用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土族盘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卓麻什姐正在整理盘绣作品。人民网 杨启红摄
土族阿姑们心灵手巧,一针一线来回穿梭之间,花鸟、鱼虫、山水等形象“跃然布上”,让人称赞。如今,土族盘绣已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致富新渠道,盘绣产业正如太阳花般灿烂绽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湟水奔流不息,流域文化灿烂不止。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