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湟源县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古城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延展排灯、美食、皮绣等特色文旅产业链条,着力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努力把湟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优势。
展古城风采 品河湟美食
5月19日第13个“中国旅游日”之际,湟源县举行了“唐蕃古道·日月湟源”2023年湟源排灯文化旅游暨河湟美食嘉年华活动。此次活动从5月19日延续到23日,涵盖排灯文化艺术暨美食嘉年华活动开幕式晚会、少年儿童才艺展示、少儿文艺汇演、电音摇滚音乐会、全民K歌大赛、“遇见昌耀”诗歌晚会、新时代婚育文化群众性文艺表演、民族歌舞晚会9场系列活动。活动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以河湟灯火为媒,以特色美食为介,培育“旅游+美食”的经济增长模式,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展示艺术发展成果,讲好湟源故事,将活动办成全民参与、成效显著的文旅品牌活动。活动期间,在丹噶尔古街开展“漫上舌尖·享家味道”地方特色美食展示、湟源名优产品展示,集中展示湟源排灯、皮绣、剪纸、刺绣、酿醋等民间手工艺品,大力宣传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民俗特点、非遗特产、特色美食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文化品牌,强势推动古城文旅发展。
讲古城故事 迎八方游客
为充分展示湟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充满活力的城乡面貌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央媒、省市媒体、县域融媒多平台集中发力,大力宣传推介“青藏高原第一古城,中国西部排灯之乡”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围绕宣传古城建筑、古城历史、古城故事、古城活动、古城小吃5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宣传报道本次活动,16家中央省市县媒体将镜头对准湟源县,以电视、直播、视频号、图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湟源此次盛会,活动期间,在人民网、央广网、青海日报、三江源、西宁晚报、掌上西宁等中央省市媒体发布稿件14条,短视频7条,学习强国、西海都市报、西宁广播电视台3家媒体进行现场直播推流;在青海新闻联播早间、晚间新闻,西宁市广播电视台、湟源县广播电视台播报,各类平台的报道信息浏览量达197万人(次);县域媒体发布图文信息7条、短视频10条,阅读量8.4万,在大美湟源、视频号和抖音推出直播3场,总阅读量11万,制作H5动画1个,互动1196次。截至目前,本次活动吸引9.8万名八方游客到现场看节目、赏排灯、品美食、游古城;200余万群众通过各媒体平台线上“云”游“唐蕃古道·日月湟源”,网友以转载转发、评论、点赞等形式广泛推介宣传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民俗特点、非遗特产等。
誉排灯流韵 承非遗文化
湟源县排灯起源于18-19世纪的清代中期,鼎盛时期于20世纪10-20年代(民国初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湟源排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着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由湟源县政府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活动期间,在明清老街、东城壕展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式各样排灯,有长方形、卧桥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柜形、椭圆形等,绘画内容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民族故事、新时代群众精神面貌等。从古城西门(即拱海门)到东门(即迎春门),一组组排灯排成的长龙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另一条直下丰盛街,至火祖阁。近年来,湟源排灯也在积极寻求创新。悬挂式改为落地式,形状有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除了绘画外,又增添了堆绣、刺绣、羊皮绣、皮影、剪纸、书法等。在传统与现实、民俗与民风的勾勒中,将触角伸向市场,各种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等排灯装饰在客厅、餐厅、门厅、会议厅,使湟源排灯从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场所,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排灯之乡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发展基础。夜幕降临后的湟源古城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熙熙攘攘的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素有“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之称的明清古城重现往日热闹与繁华。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