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作者: 时间:2023-06-02 12:22:44 浏览量: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文/杨永春

☞ ♬ ♬ ♬ ♥ ♬ ♬ ♬ ☜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小时候,常跟随大人们去哈拉库图城(简称哈城),每到别人家里,问起家里的掌柜的(男主人),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家掌柜的去街里了。”

  对此,我一直迷惑不解 ,问大人们,他们也是一问三不知 ,我更无法理出个头绪 ,因此,我常理解为去了远在三十公里以外的县城了(在我们这里,城镇居民所居住的地方叫街道,而住在农村的地方叫巷道)。

  更可笑的是当年哈城的一个张姓的小伙从共和收购了一些羊,由于手头没有太多的钱,而欠了牧民的钱。过了几个月,那个牧民来到哈城找到小伙家。家里只有他的妻子,牧民问“你家掌柜的去哪了,啥时候回来?” 女主人随口来了句:“他去街上了,啥时候回来我不知道!”

  牧民听了他妻子的话,二话没说 ,转身骑马就往湟源县城奔去 ……

害的牧民再来哈城已是第二天黄昏。

   有一年冬天,县上派住村的干部去哈城,被村民的“队长去了街里”这句话,骗回了湟源县城,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

  直到我高中毕业还是无法理解“去街上了”这句话的含义,好几次还和哈城的同学们 抬杠 。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街道”就是湟源县城的街道,而农村只能叫巷道,把巷道叫“街道”纯粹是虚荣心在作怪 。

  直到我喜欢上文学,看了陈起骏老师、李国权老师、任玉贵老师、井石老师及其他老师们的文史资料后才明白,哈城人把村里的巷道叫“街道”不但有历史根源,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 。

  

说起哈城还得从湟源的历史发展说起。

  

  丹噶尔(湟源)是个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说它历史悠久,从远古昆仑神话到羌人故居、吐谷浑政权、吐蕃王朝、汉军以及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各代在此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地理位置而言日月山为界,西望草原茫茫,东顾万顷良田,这种地域的独特性,也造就了湟源的独特文化遗存。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丹噶尔商业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丹噶尔成为边关互市起源于唐代。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哈垃库图城)交换马匹、牲畜、茶叶、粮食、布匹、皮货等产品进行互市,从此,哈拉库图逐渐成为重要的商旅之地,标志着丹噶尔茶马互市的正式开始,形成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自赤岭互市开展以来,唐王朝从吐蕃换取了大量的战马,耕牛及其他畜产品,不但壮大了唐朝军队的力量,同时也为内地的农耕提供了耕牛,其中在唐贞观到麟(627~665)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唐朝的官马发展到70多万匹,而吐蕃牧民通过互市也换取了大量的茶叶、粮食及其他的生活用品。这种互利互惠的交易让唐朝和吐蕃牧民都尝到了甜头,为今后的互市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当时交易的茶叶主要以湖南、陕西、四川等地产的茯砖茶为主。获茶的制作也很讲究,其原料是在清明后采剪茶树上的嫩枝、老叶,经发酵、压制成便于用马驮运的长方形或圆饼形。而茶叶的嫩叶风干后不易长途运输,则主要销往内地及中原城市。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的农牧民多以肉、奶为主的生活习惯,而经过发酵的获茶,又具有化腻、助消化,温胃养胃之功效,特别是冬季,早晨喝两碗加了酥油的茶,全天都感到身上暖暖的。因此,深受高原人特别是农村牧区人的喜爱,故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传说。

  唐王朝在哈拉库图城茶马互市的设立,一方面在政治上起到了控制边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汉族、回族、土族、土蕃、蒙古族等各民族之间的商贸往来,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取得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信赖,促进了唐王朝和土蕃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边关互市时断时续。康熙皇帝去世后,镇守西宁节制各路进藏军队的皇十四子允禵回京奔丧,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乘机召集青海厄鲁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罗海会盟,煽动起兵反清,号召重建先人固始汗的霸业。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朝庭指派驻扎西宁的兵部左侍郎常寿,赴罗布藏丹津营地与其谈判,罗布藏丹津却“诡罢兵,诱常寿至察罕托罗海,将其扣留,派遣叛党分别侵掠西宁诸路”。

  十月,朝廷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原先跟随罗布藏丹津的蒙古各部首领纷纷叛离,投降清军。

  雍正二年正月,朝廷又任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二月,岳钟琪率军进入青海湖地区,击败驻扎在哈拉河畔(今哈城)的罗布藏丹津部余众,并兵分三路追击叛兵至柴达木,罗布藏丹津彻底失败,只带少数残兵败将逃往新疆准噶尔。

雍正二年春,年羹尧上书《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五月,清延采纳了年羹尧的建议,为加强对青海蒙古和藏区的进一步统治,对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等进行了全面整顿。

  雍正三年(1725年),朝延批准将贸易之地移至西宁口外的丹噶尔寺(东科尔寺),也就是现在的丹噶尔古城。丹噶尔由此成为政府规定的合法的边关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雍正五年在原明朝西宁卫治遗址上修筑了丹噶尔古城,并设立了丹噶尔营,负责丹噶尔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军事防务,维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

  从此,哈城库图城也正式退出了军事及商贸重镇的历史舞台。

但是哈拉库图城却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和无数珍贵史料,为后期研究和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一,史料记载

  据哈拉库图城《西宁府新志卷》记载:时任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哈拉库图地倚日月山,为行商往来之要区,“委西宁知县靳梦麟巡督,西宁府经历王勋监理,于乾隆四年1739年四月十五日鸠工,至五年九月十五日竣事”。这是史料中最早记载的哈拉库图筑城的时间。

  哈拉库图城修建在日月山下哈城村的龙山之首,城墙依山就势而筑,呈菱形状,西高东低。城址周长760米,边长10米,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城墙基宽6米,顶宽3米,残高4米,东西各开一门,四角有角楼。底部夯层厚10厘米左右,上部为15厘米左右。现在东城墙被农民修庄廓时拆毁,南、西、北城墙保存完好。城内出土有汉五铢、唐开元通宝等钱币及陶片、箭镞等。城墙 有明显的二次夯筑痕迹,说明乾隆四年筑城时已有城池存在,新城是在原城墙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从出土文物分析,旧城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西城门在龙山顶部,传说曾有一旅兵马自西门出征,全部阵亡,无一生还,自此西门常年关闭,东城门与居民区相通。城内有玉皇、禹王、土地、城隍、山神、文庙、关帝、药王庙、吕祖庙、火神庙等庙宇。城外有菩萨庙、护法殿、财神庙、文庙、无量庙、马王庙、魁星阁、三清楼,共十二庙宇。最宏伟的还是城內的关帝庙和城外的菩萨庙,象征着人们对忠肝义胆的关公及救苦救难的菩萨的敬重和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城内还有一座禹王庙,这在青海是很少见到的。

  

哈城地处药水峡、日月山、拉脊山三条要道的交会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隘,也是日月山茶马互市早期主要的交易场所。对哈拉库图一带的地理地形,《丹噶尔厅志》有比较细致的描述:“由兔尔干之东南进出口,其地渐阔,二十余里即哈城,东北河流之处,即为山坡,东南地方辽远,番子牧帐、牛羊弥望山谷。日月山在其西,赴青海湖之咽喉。东至东峡分水岭尚三十余里。丹地平坦广漠之区,未有及哈城者,然其地犹高于丹城数百尺,故终岁苦寒,种植难且生长期长,而垦辟不易也。

  

筑城后清王朝遂派兵把守,增设丹噶尔营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驻哈拉库图,归丹噶尔参将统辖,并设主衙门、马房院、学堂。

  在与哈拉库图城相对的东南方台地上还有一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为营盘台,也叫东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营盘台前沿筑一碉楼,民国初年又做了补修,碉楼的旧址现今还存在。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营盘台)

民间相传,当时哈城实有营兵250名,但上报给朝廷的数字是500名,发饷时每人领两封,一有钦差来检查,领兵的就给家属穿上号衣,戴上包巾,充当营兵。因此,有民谣唱到:“哈拉营盘是空营,钦差来了要阅兵;婆娘出来顶了名,一家混上二两银。” “两套号衣二个人,家里只有一个兵;婆娘混在男人中,绵绵得了二两银。”由于兵力空虚 ,驻军首领要求,所有老百姓平时多操练,战时好用兵,全民皆兵,共渡安宁。这种习惯沿袭至今 ,让哈城库图居民养成了自小就崇尚武功,读书习武的良好习惯。

  最初守兵一半住在城里,一半住守营盘,成犄角之势,以防范来侵之敌。

  

  

哈拉库图在历史上曾战事连连,《丹噶尔厅志》记载: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西宁马文义率众兵起事,意攻陷哈拉库图城,哈拉库图兵将同心,英勇击之,遂守住其城。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陕西白彦虎打败了清朝派出的围剿大军 。这是慈禧太后深为忧虑 ,值得派出清朝最得力的军事家左宗棠统兵进剿 ,左白二人缠斗多年,互有胜败 ,最终白彦虎被打败 ,率一万多人,退至青海,准备退入新疆 。在进疆的路上,想攻占哈拉库图城,以便取得军粮与各类物资。可他万万没想到却在哈拉库图城这个小小的“阴沟里”翻了船,哈拉库图城兵将同心,全民皆兵 ,奋勇抗击,由于久攻不下,白彦虎心烦气躁, 在一次战斗中,率先冲锋,被守城将士用箭射瞎左眼,随后守城将士一 股作气, 将白彦虎的兵驱赶到日月山及分水岭,杀敌数百人,并击毙白彦虎的儿子。白彦虎痛失儿子,加之自已受伤,便率领残兵败将 仓皇而逃 。

  后来,白彦虎为报此仇 ,又聚众万余士兵,前来复仇,却遇大雪,急攻哈城无果,后来哈城 的增援大兵赶到,白彦虎眼看大势已去 ,急忙率领残兵败将大逃而去。

  一时间 ,哈城将士大败陕西名将白彦虎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漠北草原 ,为哈城今后的和平发展 奠定了基础 。

  哈拉库图即是一座兵城,也是一座商城,又是一座文化古城。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集聚,追溯当地民众祖源,或为从戎守边的将士,或为从事边贸的客商,他们传承祖上遗风,崇文尚武 ,南腔北调,中原文化与边关文化,汉、藏、蒙、回 各民族文化与语言汇集于此,又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世世代代,顽强地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从营盘台远拍哈拉库图城)

  据《西宁新府志》载,时任西宁道台的杨应琚上奏朝廷,哈拉库图地控东西,为边要,汉贸易的中枢,应设一城治之。清政府准其所请,经一年时间城治竣工,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定名哈拉库图城。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骑兵100名、步兵100名。城设东西二门,均有瓮城。西高东低,依山势而建,形如棋花。边长680米,基宽6米,顶宽3米,四角有守楼,东西城外有宽4米的护城壕。

  考古学家李智信在其专著《青海古城考辩》中记:哈拉库图两次筑城 就是说此地原有一城,后倾圮。新城是在废弃了的旧城遗址上筑成。这个推论是有据的。旧城遗迹土色发黑,说明旧城建筑时, 植被茂密,故土色发黑;旧城西南原有“旧井”一口;城内发现砖瓦瓷器碎片、唐代开元、宋代天禧、明清各朝钱币若干,因此他作出的结论是,哈城旧城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唐代。 清军入关时,哈城只作兵营,城内无百姓居住。哈城古歌曰: 哈城本是棋花城,城里驻兵不坐民;城东营房城西庙,兵睡营房神守城。

  

  现有古秧歌为证:

  

哈拉城是棋花城,城里扎兵不坐民;东城营房西城庙,兵睡营房神守城。

哈拉城是棋花城,朝朝代代接贵人;唐公主城楼上哭声恸啊!对面的山神泪纷纷。

大炮三声城门开,哈拉庄里迎钦差;过街楼儿里钦差进啊!两面儿百姓们跪满街。

西宁总镇邓军门,祭海路过坐哈城;众百姓迎接两边里跪啊!每家儿赏给了一钱银。

 

哈拉营盘是空营,祭海的钦差要阅个兵;全庄子的小伙子顶了个名啊!一个人挣了一两银。

 

钦差坐在扬武亭,教场里站满了顶替的兵;小伙们站着身板硬啊!老总们得赏又记功。

  

两套号衣两个兵,家里只我一个人;婆娘哈戴给了个男人的帽啊!绵绵儿混上了一两银。

  

一两银子一个人,一年里当着一天兵;昧心的银子鬼混的兵,你不挣哈白不挣。

楼儿和上街对得端,两面儿铺子盖下的满;买卖人今年生意好啊!庄稼人又遇了个丰收年。

  

高山岭上一伙羊,嘴儿里吃草心儿里慌;前怕刀子后怕狼,两股儿眼泪往下淌。

  

哈城是现在的称谓,地处青海省湟源县境内,其原名的全称为哈拉库图城(蒙古语),面积6万平米左右,南靠野牛山,西望日月山。山顶终年积雪不断,东西两边相拥着高大陡峭的赤岭山脉,而日月山是赤岭山脉西分支,山虽不高,却是历史上藏汉民族和农牧地域的分界地。地处其东的哈城,以特殊的地理位置,确定了不可替代的军事战略地位,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长期以来,时为强胜者占据统治。以前这里没有稳定的治理局面,加之文化落后,史料记载缺乏,故其历史经历形成湮没是必然的。清廷人关后,曾得到治理。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二, 古城传说

  哈拉库图,蒙语黑喇嘛。据当地老人言传,哈拉库图一直是东南方野牛山修道的黑喇嘛所控制。

  后来,从日月山口起,有一道山脊起伏腾挪向东南而下,形如一条苍龙,故此山叫龙山。哈城的老人们说,昔日筑城于龙山,是一位堪舆大家的指点。他说龙山是一块风水宝地,青龙之居所,那半山中的清泉即为青龙吐水。在此建一棋花形的城,就给龙上了枷,可永驻其地,福佑一方。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由于地震等因,日月山突然隆起,从日月山到哈拉库图隆起一重山脉,名为白龙出世,白龙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争奇地盘,常与黑喇嘛斗法,弄得几十公里外野兽惊恐 ,鸟雀惊慌,远走它乡。弄得此地神鬼常嚎,百草不生,满目凄凉。

  为了地区的安宁 ,经高人指点在龙山头修筑棋花城(全国各地都为长方形状的城,唯独这里为棋花(菱形)城,喻为白龙头上套大枷,镇住这条孽龙。

  同时,为了遏制黑喇嘛的法力,在修筑的哈拉库图城内,修建了玉皇、禹王、土地、城隍、山神、文庙、关帝等十几个庙宇,美起名为众神坐阵,就是孙悟空在世,也翻不起大浪 。

  

哈拉库图古城位于日月山向东内仲的山梁断头处,叫白龙头的山坡上顺山筑成。从山顶至山根整个地圈了一面坡,以山势筑成了斜菱形,所以大家叫它棋花城。

  全城周长1300多米,城里除东城根平坦一点外,其余均为坡地。临解放前,南城墙倒塌了约3-4丈,其余完好无损。城头西城楼不存,其外墙的女墙、城垛和东城楼以及四角的碉堡,都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湟源屠城事件后加固维修,故较完整。东、西两道城门,从山根至山顶对望,都各有瓮城内外两道门。西城内门坐东望西,正望日月山,西城外门居北朝南,直对山峨博图;东城内门靠西指东,盯着分水岭,东城外门直通上十字,远望石峡口。四处的城门洞都用青砖砌成,据说原城门都用铁包方木,但皆不存了,以前西门都用渣筏堵死,常年封闭,据说是“丧门”不利,实际上是山顶没人进出失去了作用。其内是否有门不得而知。东城门门顶的城楼,整体残缺破败,约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不时地被人偷拆,当地修建小学时,将其拆了做了课桌、板凳和门窗。

  

  城内由上十字街进东城门,东城壕一带,中间是衙门院和钦差招待公馆,靠北是行政办公及家属院,东北角靠西为库房和粮站台等。这个粮站台,自青藏公路初挖时转设到上若药村。靠南全是营房兵站、草料场等,都在营房靠西坡上。山头西门根和西北角一带,都是庙宇,没有住房。通城路都在两城门内。

  

古城筑成的年代,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但据过去老人们的传说,现在的城是在过去原有的旧城迹上重建的。对筑成的年代有两说:一说是明朝初期筑成的,明朝王初即位,为了巩固龙位,恐有草莽英雄出世作乱,派刘伯温从内地到边关,到处斩山脉、除孽根。到了日月山,见这条白苍龙的脉象,已伸展到内地中原,还正使劲的往前伸,便大吃一惊,认为与真龙作对的,正是这条孽龙,若不即早制服,对明朝江山的安危,真的非同小可。所以便在龙头上筑一道城,带给一副大枷(棋花儿城),先把龙头镇住。

  传说西城大庙下面原有两眼泉水(龙眼),筑城后泉水干了(龙眼瞎了)。并上去在日月山垭豁当中,拦龙腰挖了一道槽,斩出的龙血把日月山的垭豁都染红了。还传说:后来部分城墙倒了,松了苍龙颈上的大枷,给了苍龙喘息的机会,这苍龙又活动起来作祟了。但因腰伤太重,便没成大害。这条孽龙的化身,是清朝的罗卜藏丹津。

  

这个传说故事近似荒唐、难以置信,但明王朝把我们的祖先,从老远的南京迁人青海,为巩固边界,筑城的可能还是有的。

 

   

在当地传说最多的还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反映着古城的存在。公主路经该城,歇住一宿。当天饭后,登城楼向西遥望,便向陪侍人员问西山根路尽头红垭豁的地名,陪侍人员回答:“那就是分界的赤岭,明天过去赤岭就是吐蕃界了”。公主闻声顿觉伤心,回望东山、心向中原,遥念家乡、痛思父母,不禁放声恸哭。因为哭得太伤心了,把对面的东山山神也感动了,不住地陪着公主流泪(无数泉水喷涌而出)。最前面的魁星坡也哭出了血泪,染红了脸,直到今天仍流泪不止。所以魁星阁没盖以前,这个坡叫做哭岩,红岩头间的那两股渗泉喻为泪水。同时向着古城的圆山、讹沟、涧沟等山都泪流不止。说也奇怪,东山除正对古城的部分山外,别处大山上下连一眼泉水都没有,这一带清潺潺、水汪汪的泉水的确像泪水。

  到了第二天,公主由东门出发西行,在北城坡根处遇一泉水,公主见水思源,泣声道:我要喝中原家乡的最后一碗水。喝着喝着,以恋乡的深情赞叹道:“香啊!香!” 因此这眼泉至今还叫“香泉”。

  

另外根据记载“天宝四年,哥舒翰率陇右六万三千人逼攻石堡城,如期而克;获吐蕃守城将士悉诺罗等四百余名,唐士卒死数万。同年润六月唐改石堡城为神威军,遂以赤岭为西塞,开屯田,备军粮”。守卫西塞的神威军,保守人数也在三百人以上,粮秣器杖,战马驮牛,驻扎在不足三百平方米,滴水不渗的方台之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只能驻扎在山脚下的哈城,这是唯一的而且是最佳的选择,别无他法。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三, 文化古城

  

哈城人自古就祟尚文化,建城后即在城內设新义学一所。组织儿童上学读书识字,进行启蒙教育。在边远的穷山僻壤兴办学校,播洒文化种子,这在当时,实属罕见。

  同时还专门建有敬字炉一座,让群众将废弃的字纸,随时收集,投入敬字炉焚毁,以示对文化的崇敬。并建有魁星阁一处,也是崇尚文化的标记。学校教育的开展,使哈城先后出现过一些文武人才。至今哈城人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是当地曾出过史稿爷、蒲稿爷、甄稿爷等文人墨客,也出过张将爷、殷统领、甄副爷、潘副司等沙场勇士,文武相映,一度辉煌。

  

著名诗人昌耀他的原名叫王昌耀 ,1936年5月9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 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自愿参军 ,任三十八军一一四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负伤致残 ,1955年,普青海海参加大西北发,在青海省文联协会《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区。1979年平反重返青海省文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发表诗歌《林中试笛》被定为右派分子,沁流离于青海1988年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历任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2000年1月20日,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昌耀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一1998至1999年度诗人奖”。2000年3月23日,因患肺癌在西宁逝世,享年64岁。

  他在日月哈城期间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 至今流传 。

  

湟源县日月乡哈拉库图,是他的第一个流放地,也是他岳丈的家乡,在那里他生活了多年,组建了五口之家,被认为是昌耀的第二故乡。

  

昌耀身材单薄,加之在朝鲜战争负伤落下后遗症,因此,他在哈拉库图农村干农业活儿就十分吃力。但这就是他必须面对的生活,这也就是他的命。所以他把第一部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命运之书》在自序中他写到:“对于我,命运仅仅是一卷书。”是的,他的多灾多难的前半生就是一卷写满人、人生、人世的书。这本诗册可是昌耀用他全部的心血浇灌而成,有位评论家称他为中国诗坛上的“好大一棵树。”这是评论文的题目,也是一声颇有哲理的呐喊!

现在有关哈城及昌耀的遗址及传统文化都受到了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的保护和传承。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如今,哈拉库图古城已成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8年4月10日公布,湟源县人民政府2016年8月31日立 碑文在此。

  同时,由政府出面,在湟源县城关一完校专门设立了昌耀诗歌文化记念馆。

   2020年9月20日, 我满怀无比激动和崇敬之心与《都市头条》驼铃岁月创作团队、《丹噶尔文学苑》编辑部部分文友一同参加了由青海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湟源县日月乡哈城(哈拉库图城)古城遗址下的活动现场,并聆听了青海省著名历史学家八十多岁高龄的任玉贵老师,讲解昌耀在这里艰苦生活的一生,享受了独特的文化大餐,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记意中,哈城的老一辈,大多数人虽没进过学堂,也不认识几个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靠言传身教,靠自已的聪明才智却熟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且讲起来,绘声绘色 ,滔滔不绝 ,百听不厌 。受老辈人的影响,哈城人特别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那怕家里再困难 也要千方百计的送孩子们去学校学习 。并特别敬重当地学校的老师,常邀请老师们“去家里坐坐”,并用好烟好酒招待着,视他(她)们为上宾。

  为此,多少年来,哈城文化氛围浓厚,且 人才辈出,为家乡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当然,在哈城教书的老师必须学识渊博 ,能力非凡 ,否则,常会遭遇村民们有意无意的古文及文学知识的提问考验,如果对他们的问题答不上来,或者解答不满意 ,就会被村民嘲笑,弄得你在学生和村民中间抬不起头来,最后,不得不从哈城学校调离。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四, 崭新的哈拉库图城

  

  如今的哈城更是百废俱新,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到哈城村口,首先见到的就是近几年由政府和村民共同投资修建的三层藏式小楼的学校,为哈城、本炕、莫多吉、兔尔台、日月山各村的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了最好的学习氛围。乡情们说:“孩子们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我们一定要将最好的留给他们。”

  进入哈城,但见街道里水泥铺就的路面直通家家户户,街道两旁全是新建的砖瓦房或现浇水泥板房,许多人家有全封闭的院落或半封闭的院台,大部分人家买了家用小轿车或大货车,街道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

  几处宽敞的休闲场所,都修建了木式长廊和健身场所,安装了许多健身器材 。新修的蓝球场,给喜欢运动的年轻人或中老年人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场所。

  街道两旁开设了许多小超市、理发店、小饭馆等,为乡情们,为观光古城而来的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知内情的人来到这里,还以为是县城或镇政府所在地呢。

  哈拉库图城从一个古战场发展成兵城乃至商业重城、历史文化名城,以致今天的繁华古城,倾住了多少代哈城人的智慧和心血?哈城的发展昭示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党的富民政策传到了家家户户,退耕还草,生态环保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每年六、七、八月份哈城便成了“花城”。油菜花、马莲花,水晶花、蔓头花交相呼应,争先恐后地往上长。为了打造乡村旅游,哈城村民主动把以前只在院内花园种植的各类名贵花种,都种在了街道两旁,院墙外面。于是院内有花,院外有花,山波有花,河边有花,草滩还有花。城内的花娇贵,城外的花娇嫣,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于是哈城处处花香,外处芬芳,彩蝶飞舞,群鸟欢唱,牛羊满山,让人眼花,诱人心花。每到夜晚,这里更是一种宁静、 祥和的景象。城内灯火通明,城外哇声一片,互为铺垫,互不影响 。真是风含笑来水含情,哈城处处暖人心。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为此,勤劳勇敢的哈城人便在村庄四周的马莲滩,草滩,搭起了帐篷,为村民和县城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 ,修身养性,放飞心情,“浪河滩”的好地方。每年这时,哈城牧民的生态养殖的羊便成了香饽饽,抢手货。哈城的村民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数目可观的收入,其他地方的居民通过这种放式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真的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为此,今特编几句“花儿”供大家欣赏。

  日月山下的棋花城,

  

它的官名是哈城。

  

  如今的哈城是花城,

  

  城里的姑娘们心疼,

  领上哈不成,

  不领是往死哩扯心。

  

  纵观哈城的变迁,谁还敢说哈拉库图城不是我可爱的家乡呢?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此文重新修改于7月10日】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哈拉库图城全貌 远方为石堡城)

注: 本文参考资料有李国权、海桀著的《海藏咽喉.丹噶尔》,湟源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杨治平的《丹噶尔厅志》及任玉贵老师的《沧桑岁月的记忆》等。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军事及商贸重镇-哈拉库图城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