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1日报道(文/顾玲 白玛央措 陈杰) 荒芜的戈壁、绵延的山脉、顽强生长的骆驼刺……前往冷湖的路途寂静遥远。过去几年里,一批又一批天文学家往返于这条荒凉的公路,探索这片未知之地。
清晨8点,常住人口仅500余人的冷湖镇一片寂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总工程师王东光和副研究员包星明的带领下,记者第一次前往赛什腾山。眼前的赛什腾山人烟稀少、寒冷干燥,在这样一个地方仰望浩瀚宇宙,更需要脚踏实地、耐心坚守。
汽车慢慢爬上山顶,赛什腾山上目前单体最高的观测塔楼赫然屹立在不远处。寒风呼啸,吹得人手脸生疼。塔楼一旁的活动板房内,王东光开始生火架炉子。“你看,电热水壶里的水都结冰了,得先把壶烤热了,要不它不干活。”王东光说着用脚踩断几块木板,熟练地放进火炉里。
赛什腾山上常年寒冷干燥,长时间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或嘴唇发青,或皮肤干裂。1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内支着4张高低床,“这里离冷湖镇70公里,中午回不去,我们自己带饭,就在这里凑合凑合”。包星明说。烟熏火燎中,活动板房渐渐暖和起来。
2017年,时任冷湖工业园党委副书记田才让为冷湖的产业转型发展东奔西走。天文台选址初期,田才让和天文学家们曾一起徒步攀爬赛什腾山。为了找到最佳线路,他们每次都背着两桶油漆,用不同的记号标记路线。“那时没有路,真的是在玩命。”田才让说。
2018年7月底,通往赛什腾山顶的砂石路开始动工;9月,当地政府调用直升机运送台址基建所需的建筑材料、台址观测设备。“一天吊80趟,每趟往返7-8分钟,每天飞行近9个小时。”58岁的直升机驾驶员崔逢祥回忆道。
台址勘测、建设初期的艰辛难以想象。因为没有道路通达选址点,后期的选址设备运行与维护都靠人力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和科研团队成员需要背着各种仪器设施,每次步行至少3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山顶,最终建成了所有关键台址参数的测量平台并开始运行。
2019年9月,砂石路修达选址点。“车能直接开到台址,人能轻松点儿。但是当时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研究人员上去调试设备,一般都在小木屋里将就睡一夜,带点辣条、饼干充饥。”
今天,沿着地方干部和天文学家们曾日夜徒步往返的盘山路望去,30多个光学望远镜正在建设;从215国道下道点至山顶总长39公里的柏油路已经铺了一多半;建筑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观测塔楼,一个个洁白的圆顶正朝着竣工之日迈进,大家都在期待望远镜凝望星空的“第一眼”。
“赛什腾”,蒙语意为“突兀”或“觉醒”。登上赛什腾山,放眼望去,天文台白色的穹顶错落于山峦,曾经荒芜的冷湖戈壁正在“崛起”。坚守在赛什腾山的天文学家们带着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正以更坚定的信念、更严谨的态度,在冷湖逐梦星辰大海。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