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古称西海,蒙语叫做“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均表示“蓝色湖泊”之意。
一、青海湖面积的变化
湖区四周为群山环绕,北面及东面是祁连山脉的大通山,同布山及日月山,海拔在4,000~4,500米之间;南面及西南面为青海南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巅耸峙,雄伟壮观;中央为青海湖盆地,青海湖即位于盆地的最低洼处。
青海湖轮廓似梨形,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湖水最大深度28.7米,平均深度18.6米,容积854.5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196米。
根据古湖岸线分布的高度和位置推算,现在的青海湖水位比成湖的初期约下降了100余米,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进入21世纪后,青海湖面积有所扩大,2021年为4624平方公里。
二、入湖河流
青海湖的流域面积34,950平方公里,流域内有大小入湖河流40余条。最大的人湖河流是位于湖西的布哈河,全长300余公里,集水面积16,57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64亿立方米,占入湖总径流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其他较大的入湖河流是乌哈阿兰河、吉尔孟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及黑马河等。
布哈河
青海湖区地处内陆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且变化剧烈。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上下,降水量比较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由于气候的这一特点,所以入湖河流多为间歇性河流。
据分析,上世纪湖泊每年亏损水量约4.27亿立方米。这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收缩变小和湖水含盐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湖泊水质分析表明,湖水的矿化度已达12.3~15.5克/升。
三、湖水结冰现象
湖区气温每年以1月份最低,最低值可达-30℃。每年11月湖泊进入冰期,12月上旬形成稳定冰盖,冰厚一般可达50厘米,最厚近70厘米。稳定冰盖形成以后,全湖可履冰而行,近岸地带通行卡车亦安然无恙。
翌年3月中旬后,由于气温回升,冰盖消融破裂,湖面出现浮冰。浮冰在风力的推动下,可汇聚成巨大的冰丘而向岸边移动,最大的冰丘体积可达10余立方米。直至4月中旬以后,冰块方消融殆尽。每年7月出现年内最高气温,温度可达28℃。
四、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变
青海湖是由于地壳的隆起及断裂作用而形成的构造断陷湖,成湖于第四纪的早一中更新世期,距今大约200万~20万年。
青海湖在成湖的初期,原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外流淡水湖。它汇纳流域内大小河流的来水,再由东南部的倒淌河谷穿野牛山汇入贵德县西北部的曲乃亥河,尔后注入黄河。
解放后为了揭开青海湖的早期面目,科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调查,夏并在倒淌河下游谷地进行了钻探,发现这一地带的早一中更新世期,主要是浅水湖泊相的沉积物,从而证实了古青海湖的这一性质。
古青海湖形成以后,由于新构造运动,湖泊周围逐渐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和加拉山等上升幅度最大,终于战胜水流的下切,而将湖水外泄的“咽喉”堵塞,遂成为一个闭塞的内陆湖,湖泊水位因此上升。
加之当时气候向温暖潮湿转化,入湖径流量增多,湖面扩大,其范围,西北可抵天峻一带,东南直拍野牛山麓。
进入全新世以后,湖盆周围继续隆升,气侯复趋干旱,人湖径流量减少,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湖面逐渐缩小原为湖水所淹没的水下岭脊,有的出露于水面之上而成为湖中的孤岛,有的脱离湖体成为湖畔孤山。
到了近代,青海湖更进一步地缩小。根据古湖堤的遗迹和历史记载,湖水在东西方向上退缩的距离至少在20公里以上。现今分布于湖东部的两个子湖-耳海和尕海,就是青海湖在不断缩小过程中,从“母体”所分化出来的两个残留水体。
五、湟鱼与鸟类
青海湖的鱼类极为单纯,经济鱼类仅青海湖裸鲤一种。这是一种高原冷水性鱼类,体无鳞,背部黄褐色,腹部浅黄色,习称湟鱼,富脂肪,肉质细嫩,为西北地区水产佳品,最大个体可达20市斤以上。
由于湖泊水温低,青海湖裸鲤生长的速度相当缓慢,体重达到1市斤的鱼,约需生长12年。性成熟的亲鱼,每年3~8月溯河而上,在河滩产卵,其中布哈河是该鱼的主要产卵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湖中的沙岛、海心山、海西山、鸟岛和三块石等五座岛屿。各岛尽管面积悬殊,形态各异,但岛上都栖息着众多的候鸟。
其中尤以海西山和鸟岛,候鸟最为集中。每年五月下句,那些栖息在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以及祖国南方的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赤麻鸭等十多种鸟类陆续飞来,在岛上产卵孵维。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巢,一个挨着一个,有白玉色、青绿色的鸟蛋,也有棕色斑点的,大小不同,比比皆是。据统计,在这两个合计面积不到0.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栖息的鸟类就有10万只之多。
为了使这些候鸟的栖息场所不致受到破坏,早已将这两个小岛列为国家的重点自然保护区。
(图片来自网络)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