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大清帝国全图》之青海和西藏
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俄语:Гомбожа́б Цэ́бекович Цы́биков,Gombojab Tsebekovitch Tsybikoff;1873年04月20日-1930年09月20日),是俄国东方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
布里亚特人,189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语系。1899年11月25日,崔比科夫受俄国地理学会的派遣入藏。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不许外国学者在西藏从事考察,所以他装扮成一名到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香客,于1900年8月3日到达拉萨。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崔比科夫的足迹遍布西藏和青海的许多地方,1902年4月4日结束此次探险考察回国。
由于崔比科夫精通藏语,又受过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所以在藏学研究上有所成就。他的成名之作应推《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圣彼得堡、1919年版,国内有汉译本),该书第一次以生动的笔触,围绕西藏的宗教制度,记述了西藏整个文化区的风土人情、寺院建制、僧侣生活、教派分支,特例是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西藏的农奴制度。在国际上风行一时,并被译成英文。他从西藏携归的藏文要籍约三百卷,不仅使其得以日后从容著述,同时也给当时的俄国藏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图书资料。
他于1903年发表文章《拉萨与西藏中部[卫藏]》的文章,较详实地记录了他的感受,发布了不少张图片,这些照片比英国人拍摄的照片要早近20年左右。在他的文章中,虽不乏一些主观的片面判断与描述,却也是早期外人对西藏的记录,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1891年的拉萨示意图
以下图片均为1900-1901年崔比科夫在西藏探险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进入拉萨前的关卡。
拉萨西部的吉曲河
吉曲河(拉萨河)
拉萨的街道
拉萨,驻藏大臣衙门
拉萨罗布林卡,达赖喇嘛消夏的地方
拉萨,噶丹康萨宫
拉萨,噶丹康萨金殿
拉萨,红山南麓布达拉宫
拉萨,布达拉宫南侧
拉萨,从西南侧看到的布达拉宫
拉萨,从西侧看到的布达拉宫
拉萨,从西北侧看到的布达拉宫
拉萨,从东北方看到的布达拉宫
拉萨,从东侧看到的布达拉宫
拉萨,图中央是药王山,右侧是布达拉宫
拉萨,药王山与玛布日山之间的佛塔
从东南方看到的药王山
从西北方看到的药王山
拉萨哲蚌寺
拉萨哲蚌寺
拉萨,哲蚌寺山坡下乃琼寺,西藏降神师(传神言者)乃琼神汉的驻地
拉萨,从东南侧看到的丹吉林寺
拉萨功德林寺
拉萨色拉寺
拉萨色拉寺
乌孜山偏僻的寺院
乌孜山喇嘛寺北侧
乌孜山喇嘛寺东南侧
拉萨西5英里处,荒废的城堡
拉萨西5英里处,荒废的城堡
从拉萨到甘丹寺的路上,偏僻的喇嘛寺
甘丹寺附近,十三世达赖喇嘛树立的石碑
甘丹寺
拉萨东南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西侧
桑耶寺,位于拉萨东南67英里处
桑耶寺
桑耶寺
江孜
江孜神龛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从南侧看到扎什伦布寺
路上常见的敖包
牧场牦牛
查格拉附近的贵族庄园
贵族妇女
底层妇女
圣湖羊卓雍湖
从《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一书分析,他从库伦启程,途经外札萨克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内札萨克乌兰察布盟乌喇特部—阿拉善厄鲁特旗—西宁—塔尔寺—青海柴达木—过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藏北,直至西藏拉萨。他在西藏停留了一年多,并于1902年从原路返回俄国。
崔比科夫的归途基本是沿来时的方向,拉萨→戈拉山口→勒洪杜布宗→拉曲→拉尼→乔格拉山口→那曲→丹拉山口(唐古拉山口)→哈拉努尔→柴达木→茨尊札萨克的大本营(青海和硕特蒙古部的西右中旗)→都兰·基特→察干淖尔(白湖)→青海湖边→希列山脉→塔尔寺→阿拉善王城→埃欣·茨扎克寺(喀尔喀土谢公族的南部边缘)→桑金达莱寺→土谢公衙门→库伦。
崔比科夫的西藏之行从库伦到西藏共9个月,返程时7个月。除了路途的自然条件,一支顺利抵达拉萨的朝圣团队还受很多因素制约。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要去拉萨朝圣,尤其是到达藏区后,必须要跟上香客团队,否则食宿、路线、向导等安排都会成为困扰。
例如到达塔尔寺后,根据香客们多年形成的惯例,出发去西藏的驮队,“一般至少要在柴达木的某个地方呆上半个月,这是为了让牲口在长途跋涉之后休息一下,并为今后面临的藏北高原的艰难旅程积蓄力量——藏北高原以植被稀疏而着称”,同时也为了等待下一批进藏团队。除此之外,路途中是否能有供牲畜吃的优质饲料,有可提供歇息的地点以及怎样避开一些有强盗或设有通行税的地方并尽可能选择路程较短等,也是路线选择的动因之一。
从所经过地点的名称来看,在内外蒙古境内基本都是蒙古语地名,进入甘肃后,皆为汉语地名如三眼井、平番、庄浪等等。到了青海藏区,因为“旧属蒙古,山水地名,多蒙古语。其西南境界西藏,间有以番语名者,为番定分着之”(《钦定西域同文志》卷14)。而进入西藏后不用说以藏语地名为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