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海卿
雪山爷爷的神光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当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阿尼玛卿雪山逶迤境北,巴颜喀拉山绵亘南部。在千百年的岁月里,果洛如此封闭的地理环境,将无数外来者的脚步阻挡在了崇山峻岭之外,也将单纯而原始的绝美风光珍藏在了高原深处。
阿尼玛卿雪山,地处果洛州玛沁县西北部的雪山乡,距州府大武镇80公里。作为藏区四大神山之首、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寄魂山,阿尼玛卿有着无与伦比的宗教和人文魅力,圣洁美丽的雪山和冰川,让人一见倾心,永生难忘。
2017年初秋,我们的汽车穿过茫茫戈壁,翻过巍峨高耸的祁连山,从甘肃进入了青海地界。我带着朝圣的心情去拜望阿尼玛卿雪山,一路所见的草原、湖泊、骏马、溪流、大河等高原景物,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显得壮美之极。
原野深处,我们远远看到了一线雪白银光,车越往前行,那光团就越大,越亮。巍巍耸立的阿尼玛卿雪山山峰,像一个个直插云宵的威严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阿尼玛卿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在方圆280平方公里的地面,共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突兀莽莽原,山上冰雪连绵终年不化
从各地远道赶来的转山者,带着洁白的哈达和各色供品,磕着匍匐于地的长头纷纷而至。到了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一个风马旗飘扬的祭拜点,信民们点燃飘香的桑烟(又称熏香),摆上五色供品,虔诚地念诵祈祷。
阿尼玛卿,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这座神山,在藏民心中的分量极其重要。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果洛地区原本妖魔橫行,而拯救了这片大地,使人们脫离苦海的“爷爷”,是来自远方的英雄沃戴贡杰。如今,他早已化身为眼前这座雄伟挺拔的阿尼玛卿雪山,世世代代滋养并守护着自己的后世子民们。
转山者除了庄严的祭拜,还要向大山敬奉供品。虔诚的牧人,将自己身上的饰品—珊瑚、玛瑙、珍珠、松石等亳不吝啬地供奉在大山的某处,或者用酥油粘连在大山的岩壁上,以表达自己对阿尼玛卿雪山的敬畏之情。
供奉饰品,看起来有一种挥金如土的潇洒和挥霍,其实,牧人们以路为家,游牧于天地之间,他们的一生与财富二字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天生的爱美之心,他们将些牛羊兑换成了自己喜欢的饰品,因此,他们的所谓财富,除了牛羊,就是方便随身携带的饰品了。
牧人一生清贫,没有多少饰品要供奉给大山,转山路上,只有少数几处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的地方,才有可能供奉上一些饰品,而更多的地方,他们把俯拾皆是的石头当成了供品。“供石”的最高境界,当属嘛呢石的纹刻和堆垒:虔诚的信徒们将刻满了经文的石头堆垒在一起,形成一圈圈石经墙。
阿尼玛卿雪山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清澈明亮,形态各异,引来无数鸥鸟栖息在这里,鸟群中,丹顶鹤、野天鹅这样的珍禽也随处可见。湖泊里自由游弋的鱼群成群结队,因为没有人为捕捞,这些鱼儿显得胆大妄为,一条裸鲤肆无忌惮地跃出水面,把自己明晃晃的身子炫耀一番,继而跌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引得鸥鸟群追不舍。
姊妹湖,黄河源头“动植物天堂”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在果洛州玛多县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无私地流淌而出。玛多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湿地连天,河出星宿,散落成无数水泊和海子,因拥有4077个大小湖泊而享有“干湖之县”的美誉;作为黄河源头两个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扎陵湖、鄂陵湖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扎陵湖形如木鱼,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鄂陵湖状如金钟。这对姊妺湖深情相依,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五彩缤纷的光线。这里也是水鸟的世界,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大雁、鱼鸥、鸬鹚、赤麻鸭、斑头雁、白天鹅、黑颈鹤从印度半岛飞到这里繁衍生息。所以有人说,玛多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作为母亲河的发源地,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水源供给地,这里有黄河源头第一桥,万里黄河第一水电站;一面刻有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和十世班禅大师题字的“华夏之魂——一河源牛头碑”,在母亲河的源头傲然挺立,以犀利的牛角昭示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智慧创新的精神和品格!
我们都知道黄 河之水是“黄色”,甚至还有一句谚语叫“跳进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极为浑浊,即便跳下去也不能有什么清洁作用。但在母亲河的源头,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从鄂陵湖排出时,黄河水是清澈迷人的天蓝色,捧一把母亲河的水尝尝,甚至是甘甜的!只因沿途流经的地方泥沙俱下,水流才开始混浊泛黄,于是渐渐变成了我们眼中的“黄河”。
憨厚、好客、皮襁褓里度过婴儿期之后,就在草地上爬行,在地上还没站稳,就已经开始在马背上成长。学会走路后,他们也同时开始学习骑射,到七八岁就可以独立放牧牛羊,还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帮助母亲挤奶、打酥油、烧奶茶、捻毛线……
长期以来,玛多人以放牧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到夏季,家庭里的中青年就只身赶着羊群,驮一顶小帐篷,到人迹罕至的巴颜略拉山上放牧。几个月过去,深秋到来,牛羊已经长得赚肥体壮,他们才收起帐篷,回来与家人团聚。在山上离群居的生活十分艰苦,往往是周围十多平方公里就只有一个人、一群牛羊,放牧者还要面对风雪肆虐的恶劣天气,甚至要和狼群搏斗·
这种放牧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再也不会像几百年前那样孤独寂寞了。玛多人乐观地把几个月的转场放牧,当成一场特殊的“旅游”。放牧的空闲时间,他们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收录机,听听山外的广播节目,或反复播放一首歌曲…玛多人在上了一定年纪之后,便会在定居点里从事一些轻松的劳动,如捻毛线、摊过冬的牛粪饼等。晴朗的日子里,老人们或坐在太阳下嗅鼻烟;或买瓶酒就着两个小菜,慢慢地“品味生活”;或是到寺院听经,绕着石头垒成的经墙膜拜、祷告,祈求儿孙平安,牛羊兴旺。
从古至今,淳朴的玛多人始终默默地守着黄河源这一方世外净土,在雄伟的高山和蓝天之间,谱写着自由豪放的生活篇章。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