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丰收。
我省生态环境优越,有着山地、林地和草原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围绕省委“一优两高”战略,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在生态脱贫的大道上,我省各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生态脱贫。
黑刺蛋变成金蛋蛋
站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顶,放眼望去,满山坡沙棘树上挂着金黄的沙棘果。目前,化隆沙棘林总面积达到16000多公顷,一粒粒金灿灿的沙棘,为当地农民脱贫铺就金光大道。
就在两年前,化隆大山深处漫山遍野的沙棘果无人采摘,金子般的果实白白浪费了。
在卡力岗山脚下的一处采摘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沙棘林高过人头。几名村民正在采摘沙棘果。“10月中旬开始,我和妻子在家门口采摘沙棘果,两人每天的劳务收入近300元。”化隆县沙连堡乡村民马牙海买说,家门口有成片的沙棘林,不用费太大的劳力,两个多月预计能挣两万多元。
化隆盛产的沙棘被西宁的一家企业看中。这家企业的工作人员说,公司组织科研人员到化隆沙棘林基地实地调查,发现化隆沙棘是自然生长的,没有被污染,没有使用化肥农药,是天然的有机物。当年,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将化隆沙棘林基地作为公司主要的沙棘原材料供应商。
从无人发现其经济价值,到现在充分利用并走向国际市场。化隆16000多公顷的沙棘林,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一名工作人员说,目前采摘量远远满足不了对方的需求。明年他们将实施新的项目,就是在沙棘林修建采摘通道,将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沙棘果充分采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面对这家公司大规模的需求,化隆县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沙棘林基地的综合提升改造,通过雌雄株比例搭配、沙棘资源抚育、开设采集道等方式综合抚育改造,建立沙棘产业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让广大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使沙棘产业园成为每个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全部脱贫。
近年来,我省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东部沙棘产业,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沙棘资源面积近160000公顷,可采果利用面积近26666.66公顷。沙棘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沙棘产业效益进一步提升。
百合花“绽”出金钥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光辉村村民种植的百合丰收了,引来许多村民羡慕的目光。谁也没想到,以前闻所未闻的百合,竟成为我省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百合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高,很多人不敢尝试,官亭镇光辉村村民张海山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公顷,尽管目前还未见效益,但在张海山的带动下,很多农民看到了百合种植的广阔前景,陆续种起了百合,如今官亭镇的百合种植已达到26.67公顷。
张海山说,今年他种植的2公顷百合估计能有50多万元的利润。说起大风险背后的坚持,除了自身性格使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帮助。
张海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6.67公顷的百合,一年7个月的锄草期,每人每天发放劳务费60元。这样看来,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不仅使种植户有了收益,周边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也在家门口挣了钱。在百合地里锄草的白琼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务工,既不耽误农活儿照顾家里,还能挣一些零花钱,心里很满足。
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任重而道远,除了因地制宜选对产业外,后期的管护、技术也十分重要,如今,除了百合,官亭镇政府还引导贫困户种植黄芪、当归等中药材。
经过多年探索,官亭镇党委书记隆学林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说,作为当地党委政府,除了争取项目、农资帮扶、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更要利用冬季党员培训等做好种植户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官亭镇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走出的这一步,最大的希望是巩固贫困户后期产业,助推全镇农民增收的步伐。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浅脑山地区。而浅脑山地区生态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中藏药材。我省各地政府结合本地有利的自然环境,精心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中藏药品种,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以贫困户脱贫为目的,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种植中藏药材成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我省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33万公顷,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
生态旅游富村民
尽管油菜花花期已结束,在通往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山生态牧场的道路上,依然能看到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一片牧场边缘,一座简易的牛舍旁,两座体验房和一处冷藏室并排而立。这也是这座牧场给游客提供的第一处牧场生活体验区。“牧场养的奶牛产的奶,可做酸奶、蛋糕、馒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祁连山生态牧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纯天然食材所生产出来的纯天然食品,对游客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祁连山生态牧场里的20余顶黑帐篷,全部由当地村民纯手工制作。一顶帐篷需要12个人,历时一个月才能完成。帐篷内的摆设、用具,也尽量还原牧民生活所需。
赵永香和沙雄军是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的村民,夫妻二人已经在牧场里工作了两年多。目前,赵永香和爱人沙雄军负责在牧场里挤奶、喂牛,两人每个月有近7000元的固定收入,而在此之前,两人只能依靠放牧少量牛羊的不稳定收入,来维持家里的开支。那时,一家人的年收入最多也就两万元。
2015年,青海百益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订4000公顷土地的流转合同,赵永香家的土地也在其中。十几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牧场里每月3000余元的工资,让赵永香家里的生活质量迅速得到了提高。在祁连山生态牧场里工作的苏吉湾村村民不光赵永香夫妇。祁连山生态牧场以“种养联动,旅游带动”方式,带动200多农户发展乡村旅游,解决600余人就业问题。
作为门源县生态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之一,祁连山国际生态牧场主要通过租用土地、提供就业岗位、转变种养观念及带动旅游特色产品销售等措施来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工作,生态旅游扶贫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作者:赵俊杰 来源:西海都市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