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作者:西宁搅沫沫社区 时间:2019-07-16 13:55:57 浏览量:

  小编想问大家一个字

  黉

  这个字念什么?

  西宁大十字出现的这个字

  99%的人都念错了!

  黉学街就在大十字附近

  huáng

  黉学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西宁的这条街有多少人不!认!识!

  黉学街亦简称为“学街”,即今城中文化娱乐城。明宣德三年(1428),都督史昭在西宁建文庙,并在其侧修起了儒学,供生员读书。因此儒学前通往东大街的街道被称为“学街”。清雍正三年,改卫儒学为府学,至乾隆时,街名已改为“黉学街”。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又改为“勤学巷”。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勤学巷被拆除,改建为城中文化娱乐城。

  最早的西宁城出现在汉代

  宋代、明代、清代的西宁城已经颇具规模

  西宁许许多多的繁华老街道都是有来头的

  每一条街道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小编今天讲一讲西宁这些街道的由来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带您了解一下西宁繁华背后的历史

  水井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水眼洞街实际上是“水眼头”,后来的水井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命名的。原来南山寺根水渠的一条支流经渔场台,通过水井巷南端城墙下的一个洞眼,流入城内,供城内居民清扫及城内菜园灌溉使用。因此“水眼头”竟成了这一区域的地名。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在此购地建屋,一些作坊相继设立,人称这儿为“水眼洞街(包括今上人民街部分地区)”。五十年代,西门城楼及城墙被拆毁,路面拓宽拉直,面貌一新,改称“水井巷”。

  莫家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莫家街是西宁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元末群雄争霸的烽火中,安徽寿州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后因军功封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坐镇西宁。据现存《古湟莫氏宗谱》中由晚清西宁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张思宪所撰写的序来看,西宁筑城时,莫得曾在长兴侯耿秉文的指派下,负责这一工程,因忠于职守,所筑墙体坚固而受到嘉奖,后其子莫云继任此职,因功又被加封指挥同知,并恩准在城内选址建造莫氏府第。莫氏后人即在今莫家街一带卜地筑屋,建起私邸,并在私邸附近建起莫氏宗祠,人们以“莫家寺”称之。寺前街道,渐渐被人们叫作“莫家街”。

  民主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官井儿街即今民主街,是一古老的街道。西宁虽处湟水南岸台地,常年干旱少雨,但地下水却比较丰富,据考古发现,这儿就有两千多年前挖掘的深达十余米的水井。今民主街原来有一口水脉旺的井,属公众所有,所以称“官井儿”。有人在此终生以打水、送水为业,许多老年人对此尚记忆犹新。解放后,街名改为“民主街”。

  饮马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饮马街得名于左营军马饮水一事。旧时西宁城区虽地处湟水南岸台地,但地下水却比较丰富,先民们早就掘地成井,汲水使用。明初改建西宁城后,不久即将防守西宁卫的左营游击(明清两代武职官员级别名)署设在这里。此外,还建有兵卒营房和能圈养800多匹战马的马厩和料场。当年今饮马街地区就有一眼水脉旺的井,井旁设有一长溜石槽,作为军马饮水之用。汲水兵卒轮流摇动辘轳,清澈的井水不断被倒进槽里,湿漉漉的街道渐渐被叫作“饮马街”。

  玉井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玉井巷得名于原西宁县监狱。明初,长兴侯耿秉文率兵修筑西宁城后,在今玉井巷南修建长兴侯府第,后改为西宁卫衙门。北面因修城取土而形成的“涝坝”被填平后,设在城驿(驿站名),设驿丞,专管递送官府紧要公文。故驿前通道称为驿军巷。清雍正三年,新设西宁县,七年后,知县沈子绩建县狱于驿军驻地,后西宁府府狱亦在此建成,并明令此巷禁止百姓通行,驿军巷渐被改称“狱禁巷”。清乾隆二十六年两狱合并,直到1929年才迁往他处,原地皮卖给一盐商。盐商嫌其名不雅,改“狱”为“玉”,改“禁”为“井”,并书招牌为“玉井巷盐栈”,从此有了“玉井巷”的街名。

  文化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府门街即今文化街。清雍正三年(1725)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后,西宁府衙门即设在原明代隆庆元年修建的通判署内。十八年后(1743),西宁府知府申梦玺对公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它右靠西宁县署(后迁往今人民街),左接文庙和儒学,高堂朱户,庄严威仪,一直是当时西宁府最高行政当局所在地。因西宁府衙门在此,府前街道被称作“府门街”。

  北斗宫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北斗宫街与官井儿街、水眼洞街是西宁西大街南侧的三条古老街道,清朝初年就有。北斗宫街以这儿建有一所道观—北斗宫而得名。北斗宫宫址在街东,官井儿街西侧,只有一个院落。

  雷鸣寺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雷鸣寺街因曾建有雷鸣寺而得名。雷鸣寺创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寺南向,正殿为二层。据说当年正殿落成时,忽然乌云四合,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寺主认为上天感应,遂将寺定名为“雷鸣寺”。 雷鸣寺今已片瓦无存。

  南、北关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南关街即过去的南城壕。明王朝建立之后,洪武二十年(1367),长兴侯耿炳文率陕西诸卫所士兵修筑西宁城,因南城墙所在地黄土层很厚,所以筑城时用土多取自这里,筑城取土后留下了很深的壕沟,人称“南城壕”。当年南城壕作为一条车马道,从渔场台下来,沿南城壕拐向东行,到山陕台下向北拐,即可到今花园南街。随着人口的增加,不久就有人在水渠两侧垒墙筑屋,渐成村落,1941年侵华日机轰炸西宁后,当局为了战时便于疏散城中居民,下令在四面城墙上各开挖一个豁口,南城墙豁口即在今水井巷南口处。由于此豁口的打通,人们进出更为方便,更有人依城墙建房修院,南城壕两侧更显繁华。

  人民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县门街即今人民街。清初,震惊全国的罗布藏丹津之乱后,雍正三年设西宁县,县署即设在今文化街原明代通判署之西,与西宁府府署相邻。36年后的乾隆二十六年,西宁县署奉命迁往水眼洞街(今上人民街省财政厅家属院址),直到上世纪的1945年,西宁县改称湟中县,县署迁往文华镇(今鲁沙尔)为止。在长达184年中,这里是西宁县县署办公的地方,所以人们渐渐改称县署门前的街道为“县门街”。

  解放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兵部街即今之解放巷。300多年前,这里是明王朝西宁卫南察院所在地,正德年后,“海寇”之患起,战火燃遍山川,西宁卫副总兵李魁、百户郭承勋、刘世爵,洮州副总兵李联芳等先后战死,陇右之祸,九边震动。万历十八年七月,明神宗诏遣兵部尚书郑洛率军西征,八月,郑洛入驻西宁,行营设在南察院。因第一次有中央王朝六部大员驻节西宁,老百姓将南察院前街道改称“兵部街”,以示荣耀。

  法院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法院街得名于这里曾设过的宁互地方法院。清初,一名叫旭止的江宁(今南京)和尚来西宁化缘建寺,后经西宁府、县官员的允许,在城内北城墙根建起寺院,定名“葆宁寺(今玉井巷小学校址)”。葆宁寺因处城中,加之旭止和尚的声望,一直香火兴盛。但到上世纪初,寺院佛徒沾染吸食鸦片的恶习,只十余年功夫,寺产即被变卖殆尽。1929年青海建省,机构初创,困难重重,只得在破败的寺院中筹建西互地方法院,以审理西宁、互助两县的民、刑案件。由此缘故,寺前通道逐渐被人称作“法院街”。

  营房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营房巷得名于清西宁府镇标中营守备署。明西宁卫参将厅下辖中营在今营房巷,设中军游击(军职名,低于参将而高于都司)一员,中军都司一员,所以曾称“中营房街”。清王朝代明立国后,驻军机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另设了城守营和前营、后营,但中营的地址和级别没有变化。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城中镇标五营被裁撤,只留下了营房巷名,让人还能想起那渐渐远去的历史。

  斜石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清初小教场自“城东南隅”移至明代西宁卫“草场”后,今省政府所在地就成了城内镇标五营营兵岁时“校阅之所”。当年校场西侧除了一些人家院落外,尚有不少地段是畦田菜地。由于小校场设东西二门,校场西门外连接西城门一线,渐渐被人们图近走捷路,成了斜斜的一条便道。后随着人家增多,成为巷道,为防路湿难行,和石坡街一样,铺垫石块,人称此巷为“石巷”。 当年因与横平竖直的西大街和校场街相比,石巷显得不直,故称“斜石巷”。上世纪前半叶,有名的“西北歌王”王洛宾就曾在这儿住过。

  教场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教场街得名于小校场。明代由于西宁“孤悬绝塞,外控番夷,中卫华夏”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西宁卫后,就设镇守总兵官,以管辖军务,城中置小校场,作为“岁时校阅,护守城池”之所。当时的小校场在城东南隅。清王朝建立后,随着临巩总兵官移驻西宁,统领马步军达12425名,其中城内镇标五营营兵即达4500名,随之小校场移至今省政府所在地。小校场占地20多亩,设东西二门。两门外的通道逐渐被人称作“东、西教(校)场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教场街因被封死而消亡,西教场街独存,人称“教场街”

  仓门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仓门街得名于西宁仓。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当局在这里构筑粮仓,定名西宁仓,并派西宁仓监收判官一名,以负责管理仓粮入库、调拨和监守工作。“海寇”之患中,由于西宁周边军事形势严峻,大军齐集,粮糈需求量大,明都御史石茂华曾上书,要求在西宁增设通判,以提高西宁仓场的管理级别。西宁仓的设立,使“广籴征贮,以备不虞,水旱有备,地方大幸。”因此,粮仓前形成的街道称为“仓门街”。

  纸坊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纸坊街实际上是西关大街的一部分。过去叫“纸坊庄”,一个有田地、有耕畜的农村,近三百年前清乾隆时修成的《西宁府新志》中,就载有它的名字。当年,纸坊庄里有一处手工造纸的作坊,生产以麦草等为原料造的草纸和麻纸。 由于纸坊庄所处的地理位置东连通济桥、大西门,西接古城台,地处西川进城的交通线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纸坊庄里沿通济桥连接西川大道两旁,有了几家骡马店和酩馏铺,就这短短五、六十米街面,比起邻近村子,要显得繁华多了,不知不觉间,人们改称为“纸坊”或“纸坊里”。解放后,随着城市的扩大,新的西关桥建成,纸坊更加繁华,它和北面的莫家路一起,成了解放初期西门外最热闹的两处地方,名称也改为纸坊街。

  兴隆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会馆街即今之兴隆巷,原称后街,又得名于这里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山西、山西商人集资筹建的。他们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了山陕会馆这样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原建于今湟光附近,因毁于1895年的战火,五年后,在城内后街茶店地址重建。建成后,很快成了城内一处热闹的地方,门前的后街也很快被人改称为“会馆街”。

  观门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观门街得名于当时建于西宁城东北隅的广福观。明宣德九年(1434),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壮观的道教庙观。庙观占地约二千多平方米,成为当时西宁最大的道教庙观。观内有吕祖阁、玉隍殿、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十多座殿阁,取名为广福观。为了方便信徒修南北街道一条,街道北头直对广福观大门,故此街称观门街。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盛大庙会,前来敬神焚香的信徒,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热闹非凡。至清朝末年,广福观逐年衰落。惟留有一观门街名,叫到如今。六十年代观门街小学与西宁市第一中学互换校址,现西宁一中校址东半部就是原来的广福观旧址。广福观已不复存在,但以它命名的观门街名称却依然沿用至今。

  斗行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斗行街位于观门街北端,缘于这儿曾是粮食籴粜的地方。过去,粮食用升子量,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所以经营粮食买卖的行业叫“斗行”。据史料记载,清前期把做这种行业的地方叫粮面市,清末又改称为斗面行,主要设在府门街和黉学街,清王朝灭亡后,一度迁往礼让街。1941年日机轰炸西宁后,为便于疏散,尕北门作为新开挖的四个城门之一,即在今观门街北端。1943年,当局将粮面市迁往尕北门,遂名其地为“斗行街”。

  大同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大同街地域原称“后马场”。西宁城作为陇右重镇,城内一直驻有重兵,众多的马匹食用的草料就集中堆放在城内封闭的西北隅,即今大同街一带。清承明制,城内驻有前、后、左、中、右镇标五营,平时负责城市和各地的治安和守卫,国家有战事时,要奉调外出,应征御敌,其中右营就设在今大同街小学一带,右营军营前的通道曾叫做“右营房街”,右营房街后面是堆放草料的场地,所以人们称其为“后马场”。清末,镇标五营迁往城外后,所遗“后马场”因是官府用地,当局筹款在这儿建起丰黎仓。丰黎仓废除后,当局又将地皮分别赏给“马家军”头面人物金耀星、赵遂等人。1941年日本敌机轰炸西宁后,为了预防再次空袭时疏通方便,当局下令在城墙上再开挖四处通道,后马场的通道就是后来人们称为“尕西门”的出口。尕西门开通后,人们互相告知:“打通了”,后马场顿时成了城内一处热闹的去处,铺面比邻,牌幌相招,卖煤卖柴的,多聚于此。“打通”与“大同”读音相近,且与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意思一致,故定名为“大同街”。

  前营街、后营街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清朝西宁镇设前、后、左、右、中五营,后营设在城墙东南角,前营设在后营与宏觉寺街中间,并相连接,南端和后营街相连,故称前营街、后营街。前、后街设跑马射箭练兵箭道(俗称小校场),民国初年兵营裁撤,乡民购地建宅逐渐形成街道,仍称前营街、后营街。前营街为“丁”字形街道。一九四一年为防日军空袭,疏散市民,后营街将城墙东南角挖开,与城外花园南街接通。前营街曾用名:共和街、新民巷;后营街曾用名:新民巷、民享街。现今用名是根据兵营而沿用至今。

  生产巷

这些老街道承载了西宁人满满的回忆!刚看笑了,再看哭了

生产巷即驿街子。清雍正三年建西宁县,七年后,知县沈子绩为建县狱,将“狱禁巷”驿军住宿地迁至今城中生产巷。乾隆元年(1736),在驿军新驻地建成“在城驿”,当时有驿马44匹,驿夫32名,归西宁县管理。因这里百多年间曾作为“在城驿”的住址,所以人称其巷为“驿街子”。

  西宁

  一个文化底蕴深沉的城市

  随意走在这座古城的街头巷尾

  都可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古文化气息

  一条街里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寻访老西宁

  寻找到的是连接这座城市

  过去与今天的基因与脉络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