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村民的新生活
快乐玩耍的孩子
青海新闻网讯 4月4日,阳光下,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一排排红顶黄墙的安居富民房在大山脚下显得格外醒目。
村民吕志武正在自家院里修水厕。他家是一套三室一厅一厨的房子,还有一个大院子。走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盆花草摆满了整个玻璃走廊,花开得芬芳,树绿得浓密。阳光透过头顶的玻璃照射进来,晒得人浑身暖洋洋。
说起新生活的打算,吕志武说,儿子、儿媳妇都在城里打工,老伴负责照顾孙子、孙女,我也不能闲着,把村里安装水厕的活揽下来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前在山上,出行不方便,也没想着出去打工,天天躺在土窝窝里也懒得出去,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晒阳娃’。现在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让我们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等问题,也让我们敢对今后的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
走出吕志武家,漫步在班彦村宽阔的水泥路上,随后我们又敲开了吕志发家的大门。
吕志发正在家里打扫卫生,交谈中得知,他当上了班彦后山的护林员,看护着200公顷(3000亩)的林子。每天骑着摩托车守护着“绿色家园”是他最高兴的事,一年下来还有一万元钱的收入。
用吕志发的话说:“党和政府给咱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咱也要自己努力,再不努力,日子还是过不到前面去。”
在班彦村的广场上,李拉木什姐和拉巴琼达正在“巡视”路上的垃圾,见地上有纸屑、烟头就顺势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里。
李拉木什姐说,搬下山来,我们被选为村里的保洁员,负责村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还可以领500元的工资。现在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我们打扫起来也比较轻松。
村民李卓玛花学习了堆绣技能,在家门口做起了堆绣。
“我以前是个农民,通过堆绣培训,现在每天能做两三个。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李卓玛花说。
从广场走过来,又碰见村民吕六十八,他正盘算着去格尔木打工。
村里年轻人对新生活也是满怀奋斗的信心。33岁的张玲兄在班彦村门口的铺面开起了小超市。
从躺在土窝窝里出不去也不想出去的村民,现在变成能出去打工的就外出打工,不方便外出的就在村里“找事”做。
如果说物质充盈、环境美丽是美丽乡村欣欣向荣的“面子”,那么良好的精神风貌就是美丽乡村的鲜明底色。
记者还注意到,每家每户房屋外墙上都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牌。班彦村第一书记赵成生说,你看,这边倡导的是诚信为本;那边写的是富强,民富而国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和谐的乡风文明。
赵成生说,班彦村还制定了新村村容村貌管理办法,环境卫生奖惩办法、商铺管理办法。
村委会每季对各户进行环境卫生评比,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对“五星级”户给予物质奖励。
各村户需共同维护村内卫生及设施,对乱扔倒置垃圾、破坏设施的、不注意言行举止的都有义务进行制止和举报,对不良行为制止和举报的村民进行一次50元奖励。
各村户随意乱扔垃圾、乱倒污水、门前屋后不整洁的,经村委会要求整改,若不整改的罚款50元。
……
村规民约,“规”出了新村风,“约”出了好气象。
如今的班彦村,村广场上有孩童玩耍的身影,也有妇女们锻炼跳舞的身姿,还有老人们散步聊天的欢声笑语。
家家户户门前有垃圾桶,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村民随手扔垃圾现象越来越少,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美丽乡村。
在班彦村,透过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感觉到文明之风拂面。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漫步在班彦村,记者从来来往往的村民中看到一种“奋斗的幸福感”,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创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采访手记】
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
乡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待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村民处理当下与未来关系的习惯性依据。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也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涵养文明乡风,需要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如果没有群众的主动意识,向不良习俗和风气开战,恐难以持续有效。如何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极为关键,这离不开文明乡风在鼓励勤劳奋斗、追求健康向上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文明乡风重在实践,重在养成。让文明乡风真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于润物细无声中铺展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需要共同努力。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