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辽阔的大西北,金银滩、东风、罗布泊,只是三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由于保密的原因,东风基地在地图上甚至都无法找到。
然而这几个极为神秘的地方,却正在酝酿着一场非同一般的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国有人居住的国土上进行的核武器试验。
两弹结合,列阵西北,这里闪耀着时代之光、精神之光!
视频加载中...
为求精准 金银滩上灯长明
1966年,一群年轻人来到了西北荒漠中的一个小地方——金银滩,一只暖壶、一个脸盆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在这里,他们参与了中国的首次“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之前美国是在海里进行飞行试验,俄罗斯是在北冰洋。但当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强大的海军力量,只能在本国陆地上进行试验。
这就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万一出了事,就等于原子弹直接扔到中国来了。
中央专委跟周恩来总理专门要求:“万一掉下来,九院必须保证原子弹不能引爆”。这就要做到精准控制好核弹的爆炸时间。
参与科研攻关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肩头的那份责任。祖国尊严至上,人民生命至上!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可靠,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为零。
为了精准控制核弹,科研工作者们分成两班倒、三班倒,24小时盯着仪器的运转。
严格保密的试验场中,随处可见一个个忘我的身影。实验室彻夜明亮的灯光,见证了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和攻关的热情。
(图片:金银滩的科研工作者们研究技术方案)
争执不休 当机立断定发射阵点
时间到了1966年的6月底,一项绝密而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东风基地,也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即将开始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勘选发射阵地。
由于是首次携带核弹头进行飞行试验,又是在本国有人居住的国土上进行,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大家不得不慎之又慎。究竟是应该远离现有的设施,还是应该适当靠近、依托现有的条件,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在时任东风基地工程处副处长汪远续被封存已久的绝密手稿中,他写道:“点未定下来,施工图纸尚无一张,备料工作无法进行。在此情况下,基建部韩恩山部长带领我,找到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要求基地当机立断,必须为阵地建设节约时间……”
(图片:参与50发射号阵地建设的汪远续,当年的手稿)
李福泽,曾是第四野战军的一员猛将,以作战勇猛、行事果断而闻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军事主官,就要敢负责任,不敢管,说了不算,还当什么主官?”
正是他亲自对三个方案进行复勘。当即拍板,发射点选用第三方案,距离生活区西北50公里处,编号为50号。
在当时紧张的气氛中,这无疑体现了那一代人的自信与担当。
绝密工程 戈壁滩的无名英雄
飞行试验前夕,荒漠中的工作人员开始疏散。就在人们纷纷撤离的时候,由队长匡德新、副队长李宗棠带领的118人试验测量作业队,却逆向而行,走向了最危险的爆点中心——罗布泊弹着区。
其他人的任务基本完成,而他们的任务却刚开始——获取核导弹爆炸前的所有飞行数据,这才是这次“两弹结合”飞行任务真正的成功。
载着核弹的导弹飞行一旦发生些微的偏差,这118名测量队员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是置生死于度外的搏命试验。
他们无一不抱着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得到核爆炸数据的决心。
(图片:“两弹结合”弹着区测控人员,勘选测控点)
当时作业队的李宗棠与汪宗沂回忆起这段往事,却颇云淡风轻:“当时没有想到别的,别人都是疏散啊,我们是往爆心走的,哈哈”。
巨大压力和艰苦生活,至今在老英雄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却也令他们自豪骄傲,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副队长李宗棠一直无法释怀。
作业队是临时组建的单位,任务完成后也随即解散,参与这次试验测量的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张合影。而这118名测量队成员中,没有一人受到表彰,作业队也成为两弹结合试验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立功表彰的集体。
在这风沙漫天的戈壁滩上,有多少人与这118名测量队员一样,他们是隐姓埋名的建设者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却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张合影,更无法受到表彰。
那一代人,他们所做的事情惊天动地,却不为名不为利,事业上的责任心、使命感与爱国精神支撑着他们,他们的成就虽历经风沙打磨,却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图片:“两弹结合”试验发射场遗址)
随着东风基地、青海金银滩、罗布泊弹着区准备工作的就绪,“两弹结合”的飞行试验整装待发!1966年,在中国西北这片土地上,一场将要改写历史、载入史册的事业刚刚开始!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