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李卓卡在绣盘绣作品。 本报记者 孙海玲 摄
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晒着暖阳,李卓卡坐在新家的沙发上认真地做起了几天前未完成的一副盘绣作品,一根银针和两根彩线在她的手间自如穿梭,不一会功夫,一朵七彩艳丽的“太阳花”便绣制完成。
“太阳花图案是我们土族盘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你们看我绣的这朵漂亮不?” 李卓卡一边介绍着手里的作品,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这边家家户户的土族妇女基本上都会这门手艺,以前我们村没搬迁下来之前盘绣都是用来美饰自己,或送给家人、亲友,没想到现在还能用这个赚钱呢。”
清明节前,记者又一次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班彦新村,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村民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似是在诉说着新班彦正在用热火朝天的干劲创造着新生活。
说起土族盘绣,班彦村的张卓么什姐算得上村里“盘绣界”的名人了。
过去一年,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张卓么什姐成了村里盘绣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土族妇女积极加入盘绣培训行列,所有的刺绣产品由“妈妈制造”互助合作社负责销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昔日种地打工的土族阿姑们靠着巧妙的双手在家门口打开了一条创收的新渠道。
“不巧,张卓么什姐这几天在坦桑尼亚学习呢。”当听说我们要去采访盘绣带头人时,五十镇党委副书记杨占花笑着说:“如今,我们盘绣带头人开始走‘国际路线’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助的盘绣一定也能走出国门,走到更大更远的地方去。”
总书记的视察让班彦村出名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总书记心里装着各族群众,我们应该怎么办?总书记“早日搬到新家”的祝愿实现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围绕这三个“怎么办”,班彦村人开始找路子、寻方法。
“盘绣是土族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鉴于此,我们想进一步挖掘土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少小民族的文章,让土族盘绣走出深闺并成为一项富民产业。”杨占花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互助县文化局依托“土族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优势,结合班彦村实际,实施了“土族盘绣”产业扶贫项目。
2017年6月,互助县组织班彦村19位盘绣艺人参加了土族盘绣传承人培训班。这些大多从未走出过家乡的手艺人不仅进入青海师范大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学习,还远赴贵州凯里学院进行交流观摩。
随之,班彦村启动精准扶贫土族盘绣产业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合作社,依托特色文化旅游优势,研发盘绣等相关文化旅游产品。
班彦村已确定盘绣产业户145户,其中贫困户71户,形成“公司+基地+带头人+基地成员”“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户监督、合理分配”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目前,村里正在建设总面积420平方米的盘绣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刺绣户年人均收入增长5000 元以上。
“今年我们村的盘绣产业基地就能建成,等建成后不仅可以让咱们本村的妇女来这里学习,还可以辐射到全镇的妇女。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深入挖掘土族盘绣,培养一批真正的能人。”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英指着村口正在修建的盘绣产业基地高兴地说。
对于班彦村村民来说,搬迁不仅仅是改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激发了村民创造新生活的动力,打开了一扇希望和发展之窗。
“2017年完成订单销售1500余件,总收入7.5万元,人均收入517元。计划2018年销售3000余件,实现收入15万元,人均增收1034元。”这两组关于盘绣的数据不仅极大提高了阿姑们的刺绣热情,也增加了创收的渠道。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村广场一面墙上张贴的大字标语为班彦村民努力创造新生活给出了答案。伴随着易地搬迁的深入实施,藏于深闺的土族刺绣品也随之迎来了美丽的春天。在这春天里,土族阿姑们用一针一线描绘着心中的憧憬,描绘着更加美好的七彩新生活。
作者:孙海玲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