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深藏在青海拉脊山中的“小故宫 摄影:程德美
揭秘“国宝中的国宝”瞿昙寺 摄影:程德美
在青海省乐都县,有一座始建于1392年、历经722年历史风雨的明清建筑瑰宝——瞿昙寺。它被称为“国宝之中国宝”,却“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藏传佛教寺院,却有着中原宫廷式建筑风格;它是一座寺庙,却维系着青海东部乃至整个安多藏区的统一安定。
日前,曾参与1995年至2002年的瞿昙寺大修,并发表《青海名刹瞿昙寺》等专门研究瞿昙寺的文章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张君奇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解读瞿昙寺,为您拨开622年的历史迷雾,走近那些不为人知的国宝。
中国西藏网讯 瞿昙寺座落于青海省乐都县曲坛乡新联村。寺院北靠罗汉山,前临曲坛河,一座土筑小城围护寺院, 寺院殿宇在中轴线上一一纵列,两侧游廊配殿对称环立。瞿昙寺建筑分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山门殿、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边对称有东西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大钟楼大鼓楼,七十二间游廊及四座配殿、四座香趣塔。寺院外东边另有一所囊谦(活佛宅院),共占地52亩,建筑面积8446平方米,房屋526间。
瞿昙寺是明代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由皇帝敕建的,具有中原宫殿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在明王朝兴起、元代势力溃败的鼎革时期,由明皇室斥巨资建造的。
“瞿昙”为释迦佛祖之姓氏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协助明军西进, 招降部族、忠顺朝廷的番僧三罗喇嘛敕建寺院,并御题寺额曰“瞿昙寺”。金字大匾至今仍悬挂在瞿昙寺殿前廊门首,“瞿昙”乃释迦佛祖之姓氏。兹后,永乐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宣德皇帝朱瞻基等先后下过七道敕喻,永乐年间派遣御用监太监孟继等四人奉旨修寺,调集宫廷匠师专司建造。从洪武二十五年建瞿昙殿至宣德二年隆国殿落成,(1392年-1427年)历时35年的营建,终成气势恢宏,声望远播的河湟名刹。寺内现存的五通皇帝御碑就详尽地诉详着这段辉煌往事。这在西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派十万兵不如修一座庙”
瞿昙寺是明王朝“抚边”政策的杰作,是明王朝联系青海藏区之纽带,也是清代承德外八庙的早期样板。派十万兵不如修一座庙,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青海东部乃至整个安多藏区的统一安定。
明王朝通过修瞿昙寺笼络青海藏区宗教上层,进而加强对青海藏区统治,行使行政权力。瞿昙寺宗教上层依附皇权,得到丰厚赏赐。瞿昙寺活佛三罗喇嘛被封为西宁卫僧纲司都纲(都纲相当于省级宗教部长),赐“西天佛子”封号,并将乐都县南山地区七个乡封为瞿昙寺领地,数千户农牧民为瞿昙寺纳粮。皇帝敕喻碑明令保护寺产,包括土地、树林、水磨、牛羊等。作为回报,瞿昙寺宗教上层每三年向明皇室进贡骏马、猞猁皮、羔皮、麝香等方物,诵经祝延圣寿,以谢皇恩,诚表忠顺之意。地方有事则派武装弹压。
建寺资金全部来自明王朝国库
瞿昙寺建造的主持是皇帝派遣的御用监孟继大太监,瞿昙寺建造的资金来自明王朝国库,建造瞿昙寺的匠师(包括木工、石工、窑工、画工)来自北京皇宫建造工地,所以瞿昙寺建筑的汉式宫殿建筑风格是顺理成章的。
《御制瞿昙寺碑》碑文中有这样一段:“于是命官相土,审位面势,简材饬工,肇作兰若,高闳壮丽,赐名瞿昙”。这段文字精辟,概括地讲述了瞿昙寺选址、规划、营建、赐名的过程。“相土,审位面势”即看“风水”,选择寺院基址。“简材饬工,肇作兰若” 即选备建材,调集工匠,开始修建佛寺(兰若即佛寺)规模宏伟壮丽,皇上赐名“瞿昙寺”。
当地有这样的民谚“浪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有记者用“藏在深山里的小故宫”命题,的确有理。
作者简介:
张君奇,汉族,1950年生, 青海省贵德县人。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古建专家。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长期从事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曾经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德玉皇阁、乐都瞿昙寺、同仁隆务寺的维修工程;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和玉树桑周寺维修方案的评审工作。
著有《青海古建筑论谈》、《青海古建筑设计制图》《河湟古建筑艺术》等。发表《青海名刹瞿昙寺》、《塔尔寺大金瓦殿建筑结构与装饰》等17篇学术论文。
(中国西藏网记者翟新颖采访整理)
(责编:丛振彬)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