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作者:青海新闻网 时间:2019-09-01 09:37:53 浏览量: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记者 樊永涛报道)亿万年来,昆仑山以磅礴的气势演绎着华夏神州最壮美的历史和传说。

新中国成立之前,昆仑山以东,有一片遍布沼泽的荒滩,当地人称之为“格尔木”,这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地理位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修建青藏公路的开国少将慕生忠来到这里,一位筑路战士问将军:“将军,格尔木到底在哪里呢?”,慕生忠凝望着昆仑山,神情庄重、语气坚毅地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从那一刻开始,“格尔木”才真正地诞生了。

从1954年建政至今,格尔木市这座高原戈壁新城,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其中离不开老、中、青三代格尔木人6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矢志追求,正因为他们,格尔木方能成就如今富裕文明的和谐景象。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上世纪60年代的格尔木市(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4月的一天,在青海广播电视台工作的赵岚接到了出差采访的通知,目的地是格尔木市。从小在格尔木市长大,赵岚对采访充满了期待。

“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工作生活在格尔木,爷辈是,父辈也是,当然除了我……”在去往格尔木市的列车上,我们遇见了赵岚。在西宁工作,除了过节休假,很少回格尔木,一见面便自称对格尔木“门儿清”的她,开始为我们讲述一家三代人在格尔木工作生活的那些往事。

“路城”,是格尔木的一个别称,这是一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这条路就是青藏公路。自从修筑青藏公路以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为格尔木这座城市注入了强劲发展的动力。

1964年,一位来自甘肃省永登县的少年,踏入了这块曾经荒芜的土地。在全省上下支援察尔汗盐湖钾肥厂建设的号召下,这位会开车,名叫李俊峰的少年从此留在了格尔木这片创业热土上。

刚刚建政十年,那时的格尔木只有金峰路这一条街道,商店只有一个,没有柏油路,只有车辆一过漫天沙尘的一条沙路……刚到格尔木的李俊峰日子过得不是很好,住在简易搭建的“地窝子”中,没有自来水,只能挑水喝,连电都是每天供应4小时,甚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的。

开着“解放牌”卡车,往钾肥厂输送物资,乍一听,这是在当年不错的一份工作,可事实上,李俊峰的工作条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车坏在路上是常事儿,要自己修,修不了就要等救援,一等就是一两天的时间;车里没有暖气,一到冬天要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才能避免被冻伤;从西宁到格尔木,如今8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的路程,李俊峰那时候要走3天时间……

李俊峰就是赵岚的外公。赵岚告诉我们,那时候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一股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劲儿。

的确,曾经那片荒无人烟的戈壁,自上世纪50年代后,在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后,从四面八方投向格尔木的怀抱。搭起帐篷,靠肩扛手推等让格尔木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揭开了格尔木建设的新篇章,奠定了如今格尔木城市的雏形。

在那样一个“除了实干,要啥没啥”的时代,李俊峰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大军一样,在特定的历史、地域条件下留下了具有区域性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鼓舞老一辈格尔木人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而且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

“戈壁绿洲”,这是人们对格尔木的新称呼。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相对青海东部,格尔木造林难度很大,久而久之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图为李俊峰一家拍摄于1975年夏天的全家福

上世纪70年代,李俊峰在格尔木“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生儿育女,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位于八百里瀚海戈壁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格尔木,气候恶劣,每年春天一刮风,漫天黄沙遮天蔽日,风大的时候流沙滞积在公路上,常常阻断交通……到了80年代,赵岚的三舅李延年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司机,在青海油田工作,常年开车奔波于产油基地与格尔木之间,对于恶劣的生活环境,李延年深有体会。

赵岚告诉我们,舅舅会经常给她讲跑车途中的一些事儿,沙尘暴一来,能见度只有几米;有时候开一天的车都见不到一颗绿植;一年四季都是一个景色,没有绿色的戈壁滩。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李延年驾车驶入格尔木境内时,沿途总会看到一排排杨树,以及3米宽的绿化带,高大挺拔的杨树中间溪流潺潺,路上行人三五成群。“长辈们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近几年的格尔木,生活条件变好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李延年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位于格尔木市郊的“千亩林区”。正是因为戈壁滩上的一座新兴城市这层关系,长期以来格尔木人把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建政初期,第一代格尔木人开始种植树木,至上个世纪90年代,形成了覆盖范围近千亩的人工乔灌混交林林区,绿树成荫,舒适惬意,徜徉其中,切实感受到格尔木人染绿戈壁荒漠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图为2019年4月李俊峰一家拍摄的全家福

不仅如此,特别是近年来,格尔木国土绿化规模持续扩大,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也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绿化覆盖率达到20.58%,绿地率达到20.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4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整体绿化格局。格尔木人正在用生机盎然的绿意、繁花满园的盛景,装点这座城市。

前不久,格尔木市被规划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获此殊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格尔木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承载城市。

格尔木也被称为“汽车城”,以格尔木市建成的六个物流园区为例,每天进出园区的货运车辆达到1000台次以上,放射式公路网络,可南去西藏、北达河西走廊、东到西宁、西至新疆,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去了无尽机遇。

赵岚告诉我们,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司机,经常走南闯北奔波于路上。父亲常常说,小时候的格尔木没有商场,人们买大件商品都是去敦煌和西宁,但现在不必跑那么远了,商场,大型超市都有好几家了。格尔木从一个土坯房到一排排小洋楼,再到如今成片的高楼大厦,经济的高速发展,便利的交通功不可没。

的确,格尔木是一座“不简单”的市。很多人眼中,像格尔木这样的城市,一定是个很荒凉,交通不便的地方,但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地。

坐拥“风水宝地”,格尔木的交通网远不止这些,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格敦铁路、格库铁路项目正在加紧实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大理至格尔木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不久的将来,格尔木将形成东至西宁、北达敦煌、南去拉萨、西抵库尔勒、东南至成都和云南的“卡”字形路网结构,成为中国西部交通新枢纽。

……

听着赵岚的讲述,列车不知不觉已经到达了格尔木车站。

“这张是单位换了新车后拍的,开上‘青海湖’牌卡车,简直是鸟枪换炮。”“这张是我们一家在80年代的全家福。”“这张是我们一家春游时拍的”……在格尔木市,我们见到了赵岚一家人,满头白发的李俊峰,拿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为我们讲述张张相片背后的故事。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图为满头白发的李俊峰(右二),拿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为我们讲述张张相片背后的故事

“现在的日子好的没法说!儿女们各自有事业,市区居住环境优美,买东西很方便,关键是儿女们很孝顺,我啊,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生病,不给儿女添麻烦。”不善言辞的李俊峰,操着一口甘肃方言,笑呵呵地说道,但此时我们分明从他的眼里看到了闪烁的泪花。

采访结束已到傍晚,“现在的日子好得没法说!”老人家那句话,久久回荡在耳边。漫步在格尔木市街头,这座城市的整洁和优美氛围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分外耀眼的街灯引人入胜,街头中心矗立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雕塑更是给这个高原戈壁新城增色不少。

一家三代格尔木人的“往事烟云”

不久的将来,格尔木将形成东至西宁、北达敦煌、南去拉萨、西抵库尔勒、东南至成都和云南的“卡”字形路网结构,成为中国西部交通新枢纽。图为格尔木市区航拍图

这就是格尔木。曾经慕生忠将军扎帐篷之地,如今已是一座繁华的高原都市,“艰苦之地”不再是这里的代名词,在“两路”精神激励指引下,这里因以钾肥、锂业、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而扬名天下。往事云烟过,岁月倾斑驳,“瀚海明珠”已化蛹为蝶,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