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牦牛——“第一品牌”将如何炼成(下)

作者:青海新闻网 时间:2019-09-17 11:53:07 浏览量: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启动实施牦牛产业精深加工提升行动;

成立青海牦牛产业联盟;

借第六届国际牦牛大会东风,召开第一届青海牦牛产业大会;

……

为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我省一步一个脚印。

自2018年11月我省制定的关于牦牛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立牦牛产业示范园5个,青藏高原牦牛博物馆1座,培育牦牛产业联盟龙头企业20家、重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10个,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依靠牦牛产业脱贫,努力实现牦牛产业振兴,发展档次提升。

由此,青海特色农牧业“第一品牌”的脉络逐步清晰起来……

牦牛——“第一品牌”将如何炼成(下)

日益发展的牦牛产业。摄影:朱国兴

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保“第一品牌”含金量

在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牦牛产业、打造牦牛品牌的政策引领和资金支持下,牦牛品牌的效益逐渐凸显,牦牛肉、藏羊肉每年销往省外近10万吨,占牛羊肉总产量的约1/4,品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走进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流水线、先进的工艺流程尽收眼底。

这里生产出的每块牛肉都有“身份证”。拿手机扫一下二维码,每块肉的品种、重量、价格、年龄、来自哪个合作社,养殖户是谁,屠宰的时间,以及检疫的信息,一目了然。

“为保障我们牦牛藏羊产品品质,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追溯系统,使产品更加透明有保障。”公司董事长冶明亮说。

产品质量安全是农牧业品牌建设的生命线,而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年销售量达2000吨的青海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为了填补果洛地区无冷链物流、无肉制品追溯体系的空白,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完成了二维码扫描追溯体系,解决了牛羊肉流通来源追溯难、去向查证难的问题,并建成了冷链物流运输体制,以保证冷冻牛羊肉的质量。

“我们的牦牛肉分牛腱、牛腩、里脊等部位进行精深加工冷冻包装,牦牛的16个部位产品都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和食品安全证书。我们的冷链温控系统,还接入了国家农业部的监控平台。”公司董事长马良介绍。

在牦牛品牌打造过程中,我省紧紧围绕优势特色资源,构建产品标准体系,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月6日,总投资7000余万元,涉及全省481万头牦牛、1220万只藏羊、240万头能繁母牛、701万只能繁母羊的原产地可追溯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覆盖我省39个县的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610个牛羊规模养殖场。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统一追溯模式、统一追溯标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的统一信息采集的“五统一”要求,通过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

“推进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是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决策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牦牛藏羊产业发展、实现优质优价、打造造‘青字号’特色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说。

目前我省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正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与此同时,我省牦牛藏羊产品辨识度差,优质不优价、特色不特价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我省牦牛藏羊产品迈入中高端市场的主要因素。

“试点推进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有助于倒逼生产、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改进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牦牛藏羊产品市场有效甄别,做到以质取胜、优质优价。”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熊进宁表示。

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杜青华看来,辨识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牦牛品牌的打造。

“青海的牦牛肉品质非常好,但把我们的牦牛肉跟其它地方的牛肉放在一起,内行人也很难辨别。经济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辨识度不高的情况下,品质好价格高的东西和品质差价格低的东西,同时在市场上,绝对是品质不好价格低的产品,会把品质好价格高的东西驱逐掉,高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少。”

杜青华认为,牦牛辨识度的提高,是企业家和政府的一个主要发力点。而高效精准的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可有效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

现在,为搭建好牦牛藏羊追溯平台窗口,青海“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已启动上线。

产业联盟,众人拾柴火焰高

随着牦牛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由牦牛数量、群众基础、技术积累、品种品质、地缘优势、文化底蕴、产业基础等为内涵的“世界牦牛之都”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一条立足我省资源禀赋,符合牦牛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全面推进牦牛产业振兴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全省有机畜牧业认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916.31万亩,认证有机牦牛121万头,青海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从事牦牛相关产业的加工企业超过500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从事牦牛养殖和生产的合作社组织达1000多家,带动农牧户50余万户,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可可西里、西北骄、5369等一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已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牦牛第一公用品牌高端策划现已完成,形成了《青海牦牛品牌高端策划方案》《青海牦牛整合传播规划方案》《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形象体系》《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文化手册》等系列成果。《“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建设方案》已省政府同意实施。

在全省上下夯实发展基础,牦牛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受传统发展方式制约,我省牦牛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单打独斗多、强强联合少;重短期利益、品牌效应不足等诸多短板。

2018年6月,由3家科研教学育种单位、 5家技术咨询服务单位、1家信贷担保公司、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合作社和4家窗口企业组成的青海牦牛产业联盟成立。联盟涵盖了青海从事牦牛产业的科研、教学、推广、养殖、生产、加工的相关单位和合作社、金融、销售部门。

对于产业联盟的重要性,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认为,“这是青海省做大做强牦牛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全省质量兴牧、品牌强牧的必然选择。联盟将成为一个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从长远来看,为了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序竞争,制订舍饲标准,整合市场资源,打出青海牦牛品牌,产业联盟都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有效弥补发展中的短板。”杜青华说。

产业联盟理事长、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刘书杰介绍,“牦牛产业联盟在产业提档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工标准化制定、技术支撑、品牌共建、信息共享方面。”

产业联盟成立后,从抓标准工作入手,着眼于牦牛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支撑,用一系列标准来支撑“第一品牌”的建设。

“从抓好基础标准、急用标准、关键标准为出发点,目前已完成9个新标准制定,第二批10项标准已形成,未来将覆盖至牦牛产业发展的各关键环节,形成整套的牦牛标准体系。”刘书杰说。

产业联盟积极推进先进技术支撑牦牛产业发展,实现技术在每一环节的支撑度。联盟联合全国各省区9个牦牛研究室,牵头成立了牦牛研究联合试验室,并聘任全国肉牛领域知名专家21人,共同推进牦牛产业技术升级。

2018年12月,由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与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牦牛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获批,这是目前全国首次公布的国家级牦牛肉加工研发专业中心,与不久前获批的“国家牦牛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成为两个“国字号”平台,将为推进牦牛品牌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擦亮牦牛这块品牌,仅是第一步,做好品牌的管理维护,是放大品牌效应的关键。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军坦言,“对牦牛这一区域品牌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提升,应当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联盟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准入门槛,推广标准生产和品牌营销,实现企业产品品牌的充分参与。”

当前,发展牦牛产业已经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坚信,以绿色创建和品牌打造为推手,必将为牦牛插上品牌之翼。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