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燧火馈赠的雪域黑陶———观囊谦黑陶发展概况

作者:三江源国家公园 时间:2019-11-27 11:41:52 浏览量:

燧火馈赠的雪域黑陶———观囊谦黑陶发展概况


燧火馈赠的雪域黑陶———观囊谦黑陶发展概况


亘古雪域出藏陶,神工巧技承千载。

往昔皆为寻常器,今传世间蜚神州。

——笔者记

陶器作为人类生产劳动和文化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发展中最早发明和应用的生活器皿之一;也是史前文化重要构成的一部分;他的流传和演变也标志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发展。从大量考古出土的各种陶器中可以看出,我国先民早在距今约10000年前,就已开始生产和使用陶器,陶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中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被世人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作为陶器中的重要一支,是中华文化体系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其身影遍布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各类史前遗址中,可谓“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 这也预示着早在4500多年前我国就已处于黑陶烧造的巅峰时期了。但在历史变迁中,黑陶制作技艺并未能持续传承,其烧制技艺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失传,出现了数千年的空白。而黑陶所具有的厚重质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其一直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劳动人民适应着不同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同时也创造着能够满足自己群体生活需要的物品,藏族作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青藏高原而后与西部古羌人、吐谷浑等融合的土著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同样创造了一系列能够满足生存需要的各种物品。据诸多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六千年左右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制陶技艺;而在2000多年前,藏族同胞就已经掌握了黑陶烧制的技艺并已开始广泛使用,黑陶和藏族的粗砂陶、彩陶,共同凝聚着藏民族的智慧和记忆,其间渗透着浓郁的藏族民俗和宗教文化,是藏族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和沉淀,成为藏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社会发展中,藏族民间艺人传承并弘扬着悠久的“黑陶文化”,逐渐形成了,果洛州的班玛黑陶、云南的尼西黑陶、德格麦宿黑陶以及玉树的囊谦黑陶等几种主要类型。于2008年,藏族陶器烧制技艺与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等,被整体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手工技艺——陶器烧制技艺,这标志着传承千年的藏族黑陶技艺依旧拥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体现出了藏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向国人证明,也向世界宣布了它是一项伟大的世界遗产,这也促使社会对其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加速使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海洋中继续散发其诱人的魅力。

地处青海、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地带的囊谦县,在十二世纪初,就已经建立被称为“囊伦青毛”(藏语意为内务大臣)的部落,简称“囊谦”,这里曾经是苏毗、多弥二国和吐蕃的孙波如、宋代的囊谦小邦及后来的囊谦千户属下二十五族的统治中心,也是整个玉树地区历史上600多年政治活动、文化生活、经济交流的核心;也是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必经之路的军事要地,在整个康巴地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也使得囊谦黑陶在众多藏族黑陶中具有更加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黑陶作为囊谦地区的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不单是简单的生活器具,更是一种对玉树地区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忠实记录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状况。

据当地艺人口传,囊谦黑陶曾是囊谦王统治时代二十五族的贡品,历史上主要烧造地在吉曲乡山荣村,故当地又称为“吉曲山荣黑陶”。当地关于囊谦黑陶的出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部分艺人认为,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远嫁藏王松赞干布途经玉树时带来烧陶技艺,当地藏族艺人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艺,改变了当地藏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囊谦黑陶渗透了当地的民俗、宗教文化,成为藏汉文化相融的结晶;另一种说法则是,元代时期佛教传入藏区,与本土宗教融合形成藏传佛教,宗教艺术文化也随之兴起,各种陶制品被大量运用于建筑、生活等方面,便出现了专门从事黑陶制品的手工艺人,并在明清两代演化出了具有康巴地区特点的“囊谦黑陶”,但就以上两种说法也仅只是口传,为囊谦黑陶的历史增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

在考古发现中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玉树州境内就有使用陶器的痕迹,如:在可可西里和托托河(早归玉树地区)附近就发现有陶器;在通天河段的支流聂恰曲北岸的普卡贡玛石棺墓群中,也有双耳罐、无耳罐、瓶等陶器出土;在治多县治曲乡治加村的聂龙加霍列墓群中有也陶器出土,立新乡的章齐达墓群中,也有残碎陶片出土;而囊谦境内的那达寺内,至今保存高32厘米、宽12厘米的古代陶制三角形擦擦模具等,因此,可以看出玉树地区使用或加工陶器的历史远不止唐代或元代。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记载,关于囊谦黑陶起源的时间,至今仍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对有关囊谦地区的一些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得知,在铁器出现之前,玉树地区藏族人家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陶器制品,其中以黑陶为主,也伴有红陶和黄陶。在玉树地区目前遗存的接近百年或时间更久远的黑陶大部分散落于民间的一些黑陶收藏者的家中,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有幸目睹了536件古代黑陶的风采,并对这些黑陶进行了归类得出,传统的囊谦黑陶在造型上主要有26个样式,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黑陶、夹砂黑陶、泥质黑陶三种;依据使用功能主要有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两大类,生活用品主要有罐、壶、火盆、酒瓮、陶勺、甑等;宗教用品以酥油灯、宝瓶等为主。

这些黑陶装饰较为朴素简单,主要以线刻纹饰为主,极个别的黑陶制品上出现“塑”、“嵌”等工艺,整体呈现粗狂质朴、粗中有细“拙而不土”的审美风格。“塑”一般为极其简单的几何纹(“S”形纹饰为主)和动物纹(龙或鳄鱼为主),在500余件传统黑陶遗存中仅看到国家级藏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收藏的一件表面有半浮雕状堆塑的“藏八宝”纹饰装饰;“嵌”主要是用小瓷片或绿松石镶嵌组成花纹的装饰手法,这种具有镶嵌工艺的黑陶在500余件传统黑陶中仅不足20件,且均为生活用具,推断其中一些造型精美、工艺水平较高的黑陶,应该为当时贵族或囊谦王专属使用的器具。

随着当地藏族人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囊谦黑陶在传承中曾一度出现传承断层现象。在2008年,青海省文化听组织的“青海省第一次全省非遗普查”中,由马达学等人赴玉树调研时发现,在玉树藏族州囊谦县吉曲山荣村,有位年逾八旬的藏族老人扎旺一直在坚守着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据当时对扎旺老人的询问得知,他自幼在家族中学习黑陶制作技艺,但老人也无法回忆,此项技艺在其家族中传承的历史。2001年,白玛群加拜黑陶艺人扎旺老人为师,潜心学习传统的黑陶手工技艺,失传的黑陶烧制技术被挖掘研制成功,他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技加工技艺,不断丰富黑陶的造型,2012年,白玛群加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如今,他已打破藏黑陶制造工艺历史上只将技艺传授给一个徒弟的老传统,向38个徒弟传授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发展至今天,在扎旺老人的带领和培养下,囊谦地区已有白玛群加、扎西旺加、东周等黑陶艺人,主要烧造地点也由吉曲乡扩展到了娘拉乡、觉拉乡等地。艺人们的在遵循传统黑陶烧造工艺程序的基础上,延伸了囊谦黑陶的审美特征,继承了传统黑陶的表现形式,以玉树州康巴藏族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图腾等为装饰素材,将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融入黑陶制作当中。在囊谦地区众多黑陶艺人的不断努力下烧制技术日臻完善,黑陶工艺技术日趋完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已增加到了近200多个黑陶样式,品种也在原有两类的基础上增加了陈设器具和装饰用品,加工工艺不断改进,使囊谦黑陶由粗糙到精致、由饮食到礼仪、由实用到艺术,正真达到了黑陶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为一体,使囊谦黑陶这一民族艺术重新散发其浓郁的特色。

经过历代工匠的求索和传承,目前,囊谦黑陶发展已近初具规模,并呈良好的势态前进。当我们面对展现在面前的各种样式的囊谦黑陶,可以感觉这些黑陶在静态中所具有的历史动态;它们记载着从远古的到现代的藏族历史文明。每每领略黑陶的气质和韵味,这一切仿佛构成了一部具有时代感的泥、水、火与虔诚之匠心的无声交响曲。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