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
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地区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齐家文化,是青海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文化,其后为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这些文化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体现了青海先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青海境内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被认定为羌人所创造的。
图版:齐家文化(距今4200—3800年)
齐家文化集中分布在黄河上游和河湟谷地及支流的台地上。这一时期,制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陶器质地细腻,打磨光滑。双大耳罐、高领折肩壶、鸮面罐为典型器物。彩陶较少,多用红色绘制三角纹、折线纹等图案。发现了造型规整、工艺成熟的圆銎阔叶形倒钩铜矛、铜镞、七星纹铜镜、骨柄铜刀、锥等青铜器。经济形态因地而异,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有些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
三足陶盉
齐家文化
通高×口径×腹径×底径:15.6×7.9×12×10 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出土
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夹砂灰陶。敛口,折肩,桶状腹,袋足。口部外侧有一管状流。腹部有一对称的环形耳,刻有折线纹。器表有烟炱痕迹。
图版:喇家遗址
位于黄河上游的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遗址内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遗存,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我国一处大型灾难性遗址。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的环壕、祭台、广场、殉坑及一批房址、墓葬、陶窑等遗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地震及洪水造成了该遗址的废弃。
双口提梁彩陶壶
齐家文化
口径7.5厘米,高22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8厘米
海东市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双口,短直颈,球形腹,双口间用宽弧形提梁连接,平底。通体用黑彩绘折线纹。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简洁明快,为齐家文化中少见的异形彩陶器。
图版:卡约文化(距今3600—2600年)
卡约文化因首先发现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卡约村而得名。“卡约”一词为藏语地名,意为山口前之平地。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等流域和青海湖周围地区。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分布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制陶业不甚发达,陶器的质地比较疏松粗糙,但彩色陶器表面较为光亮,纹饰多用红彩和黑彩绘出,常见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
图版:青铜时代的装饰
青铜时代装饰品的数量和种类丰富,其中卡约文化墓葬中装饰品数量可达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装饰品由铜、石、骨、牙、蚌等不同质料加工而成。铜质数目最多,种类多样,常见的有铃、环、泡、扣、管、簪、牌饰等。骨质的有笄、珠、管等。骨管制造精致,刻划动物形态生动逼真。石质的有珠和璧等。贝饰有石贝、骨贝、海贝和金贝等,多在其一端穿小孔。此外还有用鹿牙、狗牙、羊蹄骨等做成的装饰品。
铜铃
卡约文化
长径4.5厘米、短径3.5厘米、高7厘米
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汉晋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铃身呈圆球形,镂空,内有一石质铃舌,柄为圆柱形,有穿孔。
调色器(一套3件)
卡约文化
臼长:11.6厘米、宽:3.4厘米 、厚:2.2厘米;
棒1:长10.2厘米、径2.4厘米;
棒2:长7.2厘米、径1.5厘米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李家峡下半主洼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条上有三个凹坑,内有残留的颜料。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