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到青海来游玩的人,几乎都会到塔尔寺去观赏一番,毕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神秘的宗教气息,总是让人充满向往,其实在青海还有很多著名的寺庙,它们各自有其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今天,司马君就带你们认识一下青海的14所藏传佛教的寺院。
塔尔寺
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 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
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区曲坛乡所在地,南距市区约17公里。该寺是乐都区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瞿昙寺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瞿昙寺建于1392年,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人称“小故宫”。
故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历经600多个春秋,这座寺院古风犹存,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隆务寺
隆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镇西山脚下,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气候宜人,隆务寺,藏语全称“隆务大乐法轮洲”。\"隆务\"系藏语,在安多地区,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
隆务寺内珍藏着各类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还有明宣德赐封的\"弘修妙悟国师\"牌以及明天启五年由明帝题赐的\"西域胜境\"匾额。还有众多造形精美的佛像、壁画、堆绣、唐卡等艺术品,浩瀚的佛教经卷典籍,成为省内又一处佛教艺术博物馆。
桑周寺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位于青海南部玉树县仲达乡,通天河南岸。前身是一座苯教古刹,名为“仁真敖赛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为“藏娘佛塔·盛德山”,于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30年)建成,藏传佛教界公认藏娘佛塔是藏传佛教佛藏娘佛塔及桑周寺有很高的古建筑文物价值,而且保存和收藏有一批非常珍贵的宗教、历史文物。佛塔回廊墙面上有宋代壁画50多平方米,至今仍鲜艳夺目。塔的精华,它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
达那寺
达那寺位于玉树囊谦县境内,据称是藏区最著名的唯一一座格萨尔岭国寺院,也是目前藏区仅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叶尔巴噶举派寺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语全称为“达那僧格南宗”,汉译为马耳狮子天堡。因为坐落处有一岩山,形状酷似巴耳得名。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帕竹噶举创始人帕摩竹巴的高徒桑吉叶巴·意西泽巴创建。
噶举派是所有藏传佛教中派系传承发展最多的一派,有四大派八小派之称。而达那寺是八小派中现今唯一一座叶巴噶举寺院。叶巴噶举的创始人叫桑吉耶巴,他一生修建了四座叶巴噶举寺院,其它三座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现今世上只有这座保留完整的叶巴噶举寺院了,这和它坐落在澜沧江上游腹地不无关系。这里海拔虽然很高,但纬度相对较低,因而沟壑纵横雨量充沛,草原林木植被非常茂盛。
却藏寺
却藏寺,藏语称“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北约20公里处,在今南门峡镇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滩(亦称却藏滩)。却藏寺座落在南门水库风景区3公里处,属喇嘛(黄教)寺院。寺院东西两山环保,从整个山势看,右如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前有狮子山拱卫,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追赐“广教寺”匾牌,其建筑宏伟,有“到了却藏寺,北京则甭去”的美称。2006年05月25日,却藏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夏琼寺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49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该寺地势异常、幽雅殊胜,寺后山崖形如展翅欲飞的鹫鸟,故得名“夏琼寺”。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旦斗寺
旦斗寺,全称“旦斗具喜密乘兴旺洲”,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南部北岸的小积石山中,距省会西宁市有170公里、化隆县有68公里。先有三贤殿,后建寺院,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黄河,是喇乾·贡巴饶赛的根本道场,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历史悠久,享誉全藏区。主要建筑有龙王殿、太子殿、阿吉达比丘殿、三世达赖禅室、“三贤殿”及喇乾殿、弥勒殿、阿柔格西静室、释迦殿、大经堂、大拉章、息诤佛塔、大厨房、僧舍等组成,共约200余间,是一个规模宏大又较为完整的建筑群。
佑宁寺
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囊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属于宗教朝觐旅游景区。历史上该寺以规模大、历史长、名僧多而驰名于甘青地区。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曾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据史书记载,该寺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附属寺院49处,在青海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赛宗寺
赛宗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藏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峻美,远远望去,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该寺佛像、佛经、佛塔等极为丰富,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1958年后关闭,1962年一度 开放,“文革”中再次封闭。1981年5月10日重新开放,先后重建了小经堂、弥勒殿、阿绕仓大师佛堂、菩提塔,八大灵塔和百柱大经堂,并兴建了5座昂欠和200多院僧舍,现有寺僧250余人。
珍珠寺
珍珠寺位于青海贵德县。《安多政教史》中载,“觉觉”系汉语“珍珠”,萨班蠢噶坚贸途经青海,曾去贵德朝拜包纳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驮为资建寺,是为珍珠寺。按此,该寺当初建于南宋淳磁年间。历史上,珍珠寺无僧侣、寺主,历来由贡巴寺代管。寺内有正殿(二层6间)、观音殿(12间)各1座,厢房32间。正殿殿脊复以琉璃瓦,饰以馏金宝塔,内供三世佛巨型塑像,用料金贵,造型优美。该寺于1985年拆毁,1987年群众自行重建佛堂1座3间,现有1名寺僧住寺。
拉加寺
拉加寺(全称拉加扎喜江乃林),座落在县东北黄河峡谷阿美尼勒功腹地,从玛沁县政府所在地大武,镇向东北方向,大约50千米,有一座小镇叫拉加,黄河从镇的南面流过。在黄河北岸的阿尼群贡山下,有一座在青海省黄河沿岸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加寺,又称“嘉祥寺”是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拉江巴格西鄂赛尔主持修建的。
“拉加”系藏语译音,指四不象即麋鹿。据说拉加寺在破土动工时,发现了一只四不象,故寺院以取其名。全盛时期僧侣近1300人,是青海省著名的佛教八大寺院之一。该寺建筑既有藏族佛教寺院的特点,又有汉族寺院的建筑风格。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护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现有僧众500多人,大小活佛30多个。由于它在佛教发展史中的功绩,所以,现在依然享有盛誉。
石藏寺
又称什藏寺、藏寺,藏语名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的石麻,是同德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一世藏班智达丹巴嘉措,在西藏色拉寺杰巴扎仓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后,返回故乡,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与其弟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同建成此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为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子寺,还应邀作了石藏寺名誉寺主。此后,该寺声威大增,规模亦不断扩大,建成大小经堂、护法殿,还有著名活佛府邸等,并增设密宗经院,寺僧多达千余人。
1941年该寺被毁,建国初恢复,建大小经堂、佛殿、印经院及大小昂欠等,设密宗、时轮、医学三个扎仓,至1958年前,全寺建筑共有2600多间,寺僧580人。1958年,主要建筑拆毁。1981年重新开放,修复大经堂、小经堂、佛堂、以及昂欠、僧舍等共有千余间。
和日寺
和日寺亦称“切更寺、“切更尔寺”,藏语称“和日贡特却扎西林”,意为“和日妙乘吉祥洲”。该寺为宁玛派寺院,早年为帐房寺。寺内大经堂供奉着藏传佛教鼻祖莲花生大师的塑像。寺后海拔三千五百多米高的山坡上,有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的石经墙。和日石经墙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雕刻石群。石经墙宽3米,长200米、由刻着经文、图案的石片磊砌而成,石片约达3000立方米,字数约20多亿,佛像、图案、风情、人物等石雕品达5000余尊。
可以说,寺院是历史的见证者,正每一个寺院的建造以及兴衰沿革,都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以及民众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寺庙本身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像一个无言的历史见证人,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与情怀。千百年的寺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是人文、艺术、道德、政治的重要载体。到寺庙走一走看看,感受更多的文化,倾听更多的历史,挺好!
文图整理与网络
我们笔耕不辍,阅尽铅华,只为讲述更精彩的历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