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深山沟壑中的原青海光明化工厂,是年产重水14吨的国防大二型企业,其产品曾荣获国家金奖,为我国“两弹一星”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旧址现状让人唏嘘不已。
西宁市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至4622米,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青海光明化工厂始建于1965年,位于老爷山下,原厂名“化学工业部光明化工厂”,1970年7月1日更名为“青海光明化工厂”,军工代号“705厂”,有职工家属数千人。
该厂于1971年正式投产,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生产重水产品的大型国防化工企业。
因其使命特殊,705厂警卫森严,解放军战士站岗,对外高度保密,当地人称“保密厂”。
上世纪70年代,705厂为国家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青海争得了第一块国家质量金质奖章。
上世纪80年代末,705厂完成国家战略使命,停止军品生产,关闭了重水生产线,报废了生产装置。
705厂先后贷款上亿元建设了6条民品生产线,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转型失败而导致破产重组。
1996年4月9日,青海当地媒体刊登一则公告,上面写着:“青海光明化工厂破产还债”,由此,705厂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705厂衰败后,部分建筑成为废墟,多层厂房被杂草包围,生产车间、仪表车间、食堂、办公楼、双温冷却塔等原址保存尚好。
705厂建筑富有特色,上世纪60年代所建的大食堂个性鲜明,红砖砌筑和弧线山花面上醒目的五角星让人有一种穿越之感;三座有7层楼高的生产重水的双温冷却塔,依然高高矗立。
2014年7月,大通县启动了705厂工业遗存保护项目,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助推705厂废墟新生。
专家认为,705厂在生产工艺性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厂房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图片来源网络)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