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族,上下五千年之间,不断融合了56个民族汇成了一个繁荣的大家庭。我们这56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不同的饰品文化。说到一身银饰,你会想到苗家姐妹;说到多彩靓丽的珠片点缀,你会联想到维族姑娘;说到浑身挂珠,那自然就会联想到藏族同胞。在西藏,珠串饰品已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了,而是已经成为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庄重的礼仪朝拜,藏饰珠串时刻不离藏民之身。今天,咱们就通过8个字来概括了解一下藏饰文化的特色吧。
“多”不仅仅是说藏饰样式繁多,更重要的是藏饰搭配的讲究也很多。在前几篇文章里,我们也专门说过藏饰的搭配文化。在繁多的藏传佛珠中,不但有正常珠串的隔珠和佛头,还有藏式独家的计数器、卡子、藏印和挂环等等小配件。除了卡子和计数器用来计数之外,隔珠也有不同的固定位置。比如说108颗的珠串,就需要将隔珠放置在对称的27子、54子和佛头两侧。还有随着珠串的珠子数量不同,分别代表藏家文化中的“熄业”、“增业”、“怀业”和“诛业”,其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说,藏式文玩饰品不仅样式繁多,其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熟知藏式文玩饰品的朋友,大多在第一眼都会对它有很“糙”的感觉,这就跟当地同胞的生活环境和信仰有直接关联了。藏族同胞自幼生活在辽阔的青藏高原,其天生便具备宽广的胸怀,粗放的性格和思维,所以他们在其饰品文化上不会去考虑是不是流行,也不会在意需不需要净手盘玩等等因素。正是由于藏人这种豪迈、古朴的原生态,造就了藏式文玩饰品“糙”的特点。笔者窃以为,藏式的“糙”也恰恰正是文玩饰品“真”的体现。
很多文玩饰品都注重一个“巧”字,这一点在江南器物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藏族饰品却恰恰相反,它并不刻意去追求巧工,而注重的是饰品原本的真实。当我们将心思全部花费在妙搭巧配时,藏族同胞却将所有东西豪迈的串在一起,然后往身上一挂,反而更加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藏式文玩饰品,完全将饰品的原生态展露给世人,让你一眼便能看到这就是纯天然的东西。
我们常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这正是藏式饰品最根本的特征所在。从天然石头到动物骨骼,藏人的饰品无一不是取自纯天然的造化。所谓返璞归真即是大美,真正的大美是属于纯天然的造化之功,非人力可及的。藏式饰品乍看之间,或粗或糙,细看之下才会发现其大美是很多饰品无法比拟的。
若论银光闪闪,藏不如苗;若论颜色鲜艳,藏不如维;无论能工巧匠,藏不如汉,但是藏式饰品却能给人一种“老”的感觉。这种“老”是时间的体现,让你觉得这些珠串念珠好像已历经百世一样,其内壁光滑的大孔道,粗糙磨损的外表,还有它浑厚圆润的包浆,无一不在诉说着它以及主人的故事。
“怪”其实并不怪,说它怪是因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西藏与内地中原的文化大交流,严格来说是在建国后才开始的,尤其是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促使了西藏与中原内地的无缝衔接。虽然如此,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还是给了我们之间不小的差异。有人说,到了西藏就好像踏入了另一个国度一样,不仅名字奇怪,各式各样的纹饰色彩都极具差异化。也正是缘于这种强烈的差异感,让世人觉得西藏元素总是充满了神秘。
“壕”在此处便需要拆开来念了——“土豪”!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观念里,会觉得很多少数民族都非常土豪。比如苗族满身的银饰,就会让人觉得他们好有钱的。西藏更是这样,我们总能看到他们满身都挂着让人艳羡的松石、蜜蜡、南红等等名贵的文玩饰品。在中原内地,如果有人敢这样披挂出场,势必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好Low啊!但是像藏族这样曾经过着“逐草而居”的人们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需要在迁移的时候要把全部家当都带在身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和信仰,藏传佛教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武侠小说中,总有着神秘的意境。藏饰图案和图腾寓意,都真实的反映在藏饰文玩饰品上。每一缕色彩和每一幅图案,都深深承载着藏人心中强大的信仰,更是藏人心中最伟大的崇拜。
阅读:
90后画唐卡的小哥哥感叹:画到40岁,眼睛就看不见了
青海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
西宁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历史新高
11月8日,记者从西宁市科学技术局获悉,2018年,西宁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9.2亿元,同比增长31.5%,再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近年来,西宁市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本地区集
唐卡明“珠”
唐卡明“珠” 唐卡明“珠”——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欧珠副秘书长专访 8月3日,支队全体成员来到位于八廓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
藏传佛教中不论绘画艺术,还是造像艺术,宗喀巴大师像都是题材最多的一项作品,可见宗喀巴大师在藏民中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