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特点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1-18 09:07:03 来源:西北特产网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属北传大乘佛教派系,为世界佛教三大语系之一,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演进历史、宗派风格和文化特质。公元7-9世纪吐蕃时期,即佛教的前弘期,因公元848年朗达玛灭佛时,吐蕃时期的大部分寺庙、佛像遭到了摧毁,故传世的艺术品较少。

公元10-13世纪,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佛像的造像形式大多模仿外来的风格,基本上西藏西部地区受克什米尔、印度西北的斯瓦特 (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地区) 的影响较大。藏东受汉地的艺术影响较大。西藏的中部、南部受印度东北帕拉王朝与尼泊尔艺术的影响较大,如下此尊错银错红铜阿弥陀佛即为此时期西藏中南部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其修身的袈裟流畅地在脚前铺成扇形、拂过左腕,衫脚轻挂于左肩,这类细节借鉴了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的造像风格。同时,鱼尾状衫脚高挂左肩与另一衣角垂于左臂的特征均符合十三世纪加舍莫罗王国造像风格,从这些特征可知,早期的西藏造像融合了尼泊尔及印度两地的风格元素,也赋予了此尊造像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西藏13世纪 错银错红铜阿弥陀佛

H: 38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来源:

英国著名藏家菩萨道(Nyingjei Lam)旧藏

著录: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 2432 号

此尊释迦摩尼造像整体由黄铜铸造,嵌以大量罕见金属。佛像材质细腻,装饰华丽,身着鲜衣,全跏趺坐,身形流畅,宽肩细腰,造型比例完美。下部莲花宝座华美精致,莲瓣饱满,造型规整。佛陀的手脚制作尤为考究,脚掌圆鼓,指型写实,更以红铜镶嵌指甲。袈裟衣缘处饰有宽厚且带纹饰的红铜条带,其边缘更有一行错银联珠纹。佛陀面部亦以贵金属装点,嘴唇嵌以红铜,眼部中心嵌银、眼角嵌红铜,喻指其正等正觉之境界。此尊释迦牟尼像与一批十三世纪的西藏造像风格相似,其中不少现存于拉萨寺庙之中,如拉萨大昭寺藏释迦摩尼得道启蒙像,参见冯·施罗德《西藏佛教造像》。

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渐成熟,到了公元15世纪,西藏的造像艺术、工艺达到了高峰。元代、明代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元代西藏的造像面站与佛饰接近蒙古人;明代的西藏造佛从整体看显得粗犷而厚实。藏传佛教从东传入内地,形成了汉造佛风格的融合。

至清一代,即17-19世纪,历任统治者都极为崇奉藏传佛教,他们修建恢弘庞大的皇家藏传寺院,迎请礼敬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使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得到极大弘扬。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地区唐卡绘画及佛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产生了具有皇家气度的宫廷风格唐卡,还逐渐形成了以雍和宫为代表的北京风格唐卡艺术;至于佛像塑造艺术,从康熙帝起即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兼办塑造佛像,乾隆时期宫廷造像更是在皇帝本人的严格监督下制作的,造像匠师不仅有内地工匠,还有西藏与尼泊尔工匠,技术高超的匠师们在仪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施展了艺术才华。

本次華藝香港秋拍为众位藏家呈现的清代唐卡与造像作品表现了皇宫内廷的华美绚丽和端庄仪态,可谓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风韵。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17世纪 四罗汉唐卡

西藏

棉布矿物胶彩

42x56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来源:

北美私人收藏,2002年前;

英国私人收藏,2002-2014年;

伦敦佳士得2014年11月7日,编号490,封底拍品。

此幅所绘为十六罗汉中的四位罗汉。四位罗汉分上下两排,皆端坐于坐垫之上,身披袒右肩袈裟和僧裙,形态各异,手持不同的法器或结不同印契,显示各自不同的宗教功用与身份。罗汉身旁皆有弟子或侍从陪伴,增添了画面的气氛。画面左上角空中浮现无量寿佛像,背景以绿色山石为主,天空呈现干净的蓝色,颜色鲜亮,画风清新。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18世纪 释迦摩尼与二弟子唐卡

西藏

棉布矿物胶彩

140x85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来源:

德国私人收藏,购于2000年

此幅唐卡描绘了释迦摩尼佛组与二弟子的画面,画面中央为铺着日月坐垫和各种莲花的八大狮子宝座,上面端坐释迦牟尼佛,代表诸佛菩萨的总体慈悲相。佛祖肤色呈金黄色,肉髻高隆,宝相庄严,身着右袒式袈裟,左手禅定托钵,右手于膝前结触地印,跏跌端坐于宝座之上,形象端庄慈祥。舍利佛与目犍连二弟子托钵持仗肃立,神色恭谦,分立于佛祖两侧。周身绘以龙象诸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18世纪 三世章嘉国师唐卡

北京宫廷风格

棉布矿物胶彩

55x42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来源:

德国贵族收藏家及作家Hans-Hasso von Veltheim 先生(1885-1956)旧藏,其曾于20世纪初多次赴远东探险。1920-1930年代赠予现任藏家之父,后家族递藏。

此幅唐卡主要表现了三世章嘉国师,这位清代乾隆时期藏传佛教最为重要的高僧大德。三世章嘉国师位居画面中心,头戴班智达法帽,面庞圆润,眉目平直,双唇紧抿,蓄有胡须。右侧腮部有突出鼓包,与三世章嘉国师传世的图像特征完全一致,两肩饰有宝剑和经书,代表上师为文殊菩萨在世间的化现。画面上方文殊菩萨、双身金刚持、双身胜利金刚安坐于天空之中。十位教法传承大师围绕于主尊周围,画面下方还绘制有四位格鲁派高僧,应为章嘉国师的心传弟子。六臂大黑天居于画面下方正中,为格鲁派重要护法神灵,也表明此幅唐卡应表现格鲁派的宗教内容。整幅唐卡以祥云花朵、青山绿水为背景,表现出十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写实意味。构图规整严谨,设色靓丽明亮,人物生动写实,绘制精致细腻。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18世纪 铜泥金白度母

H: 50.5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来源:

1990年购于香港

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季拍卖会,观佛三昧—中国佛教艺术,lot3013。

白度母,又称为救度母,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因佛母面、手、脚共有七目,所以又称七眼佛母。此尊白度母像面目端庄祥和,形象典雅优美。双乳隆起比较含蓄,较之印度的夸张多了一些自然美感。衣饰璎珞雕刻细腻。双足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座挺拔有力,排列极为工整,是清代造像的艺术风格。右手置于膝上,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装身具刻划精致,两手心、足心各具一眼,加上双目及额部天眼,共七眼,是白度母特有的标识。整尊白度母造像造像黄铜铸造,胎体厚重,通体鎏金,做工精细。结合清代朝廷与西藏的政治友好关系,此尊白度母像应为西藏制作并进贡给清廷的礼物。

雪域神韵——藏传佛造像与唐卡艺术

清乾隆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

H: 35cm

華藝國際(香港)2019秋拍拍品

此尊造像展现了大威德金刚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双身的威猛法相。居中一面为水牛头形象,头戴五骷髅冠,赤发竖立。三目圆睁,双眉竖皱,龇牙张嘴,忿怒异常。另有六面对称排布于水牛头两侧,一忿怒护法面在水牛头之上。最顶一面为文殊菩萨头像,表示此尊为文殊菩萨的怒相化现。上身躯体劲健,肌肉紧实,佩戴各种钏镯,项挂五十人头鬘。怀中抱有明妃,除中间两臂分持钺刀和嘎巴拉碗交叉于胸前外,其余三十二臂依次往外伸展,并持有各种法器。原装封底,底板刻十字交杵纹,整像胎体厚重结实,莹润古朴,展现出清代十八世纪时期内地宫廷造像的选材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