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纯手工工艺特产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9-04 12:07:33 来源:西北特产网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一些文化产业上,尤其在党的政策关怀下,很多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濒临消失,而且被很好地挖掘和保护起来,让人们在知晓历史,了解文化荟萃的同时,感受到中华先民卓越的智慧和璀璨的光芒。而对于更多传统手艺人来说,无疑是迎来了春天,看到了希望。

前不久,海东日报报道了一则好消息,在“2020首届全国乡村手工艺(刺绣)大赛”上,来自青海的5名青绣选手经过现场刺绣制作盘绣、皮绣、堆绣、河湟刺绣等作品,通过各环节的角逐,最终荣获铜奖和优秀奖。虽然在此次比赛中荣获的名次不算至高,但是作为一名青海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不免产生几分欣喜,为家乡的又一次“金榜题名”感到欣慰和自豪。

“青绣”是土族盘绣、贵南藏绣、撒拉族刺绣、湟源皮绣、河湟刺绣等民间刺绣的统称,其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南路开通时就开始兴起,不断延续,发展至今,已经不止一次地“站”在世人面前。它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如今,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青海将省内流传的各种刺绣“荟聚”到一起,为它们“安家落户”“谋求生路”。通过深度挖掘技艺遗留、极力打造特色品牌,广泛推动宣传,大力弘扬传承,形成河湟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艺术生活,展示了河湟地区绚丽多姿的高原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成为青海省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和宣传推介大美青海的一扇新窗口。

那么,这些刺绣到底有什么共有的魅力让人们喜爱?又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使得人们为它叫绝呢?本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土族特有的刺绣针法,主要流行于东沟乡、丹麻镇、五十镇、松多藏族乡等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今,它也堪称刺绣园林中的一枝独秀。2006年5月20日,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绣工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左右,资料显示,早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发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了类似盘绣的绣品,而土族群众将盘绣继承发扬至今,为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搭建了一座桥梁。

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盘绣绣出的图案细密精致,融叠自然、紧凑大方,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土族盘绣针脚细密、层次分明,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上盘下拉,布置成圆点、圈,如此延续,绣出的花纹似数不清的圈圈联缀在一起,美轮美奂。

盘绣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每到土乡农家,都能看到妇女们坐在炕头或相约树荫下手拿细针和彩色丝线,一起“比拼”针线活,不到一上午的时间,一朵朵“太阳花”就从她们的指尖“盛开”了,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每件盘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土乡各处都能欣赏到一朵又一朵“盘”出来的“太阳花”,尤其在他们的服饰上“开”得最艳。

做盘绣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不断思考局部与整体的色彩搭配、硬朗与柔美的完美结合……把这些心思化作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在绣布上,这样的慢工细作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盘绣就是经过时光的流淌,沉淀出生活的甘甜和美好,勾勒出土族儿女美好生活的一幅绚丽画卷。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贵南藏绣

藏绣是雪域高原农耕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藏族劳动妇女的智慧和结晶,是优秀的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它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的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使得技艺日趋成熟,现在已经成为青藏高原的一大特色文化,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县,拥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藏绣,因此,这里被称为“藏绣之乡”。远处高耸的雪山下,蔚蓝色的青海湖与辽阔的碧色草原相呼应,白色的牛羊成群结队,散漫地吃着草,打着盹儿,吹着风……美丽的藏族姑娘着装艳丽,安静祥和地坐在帐房前看着牛羊,做着针线活儿。姑娘精湛的刺绣手工艺,绣出了海南特有的美丽……

沙沟乡是贵南藏族刺绣的发源地。1500多年前的吐蕃时期,以辫子为主要载体的藏族刺绣技术从沙沟乡兴起并传播开来。此后不同风格的辫子套装成为藏族婚礼的必备品,男方的聘礼中辫套是不可或缺的一样装饰品,其意义是姑娘从此即将成为人之妻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人。而新娘辫套和服饰上的刺绣是聚众的焦点。2010年贵南藏绣被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南藏绣颜色主要以靛蓝、明黄、绿、紫、红五种颜色为主,有平针、缠针、套针、跳针等十余种针法,其中民族服饰刺绣以缠针、平针为主,套针、跳针等主要在佛教唐卡和寺院柱帘饰上采用。

虽然贵南藏绣的针法不如苏绣多,但是它独特的针法绣制而成的藏族安多妇女服饰是藏族众多服饰文化中最绚丽夺目的一种,成为草原上的一枝奇葩。传统的藏绣作品主要是以藏绣唐卡、藏族妇女服饰等用品为主,也有一些山水、风景、动物,如今随着藏绣文化的发展,刺绣题材更加多元化,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獒、藏羚羊、三江源风景等绣品也慢慢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些藏绣作品远销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深受大家喜欢。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撒拉族刺绣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出名。长期以来,撒拉族刺绣保留和完善了该民族的原始风貌,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所绣花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绣工艺精湛,能与苏绣、湘绣相媲美。尤其花鸟绣品,色泽艳丽、做工精细,富有立体感,活泼有趣,令人爱不释手。

撒拉族妇女喜欢在枕头、袜底、袜后跟和女鞋的两边绣上各种图案和花卉,有干枝梅、牡丹、月季、菊花、芍药、马莲花等,精巧秀丽、多姿多彩。她们贴身所带的荷包上也会绣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色彩或淡雅或鲜明,极为精致。

撒拉族刺绣一般分为挑、扎、盘三种。挑也叫啄,专门有啄针,色线不穿透,图案只显在一面。扎是用普通小针和线针穿透,根据花卉枝叶调配色线。盘用两根线,一根扎、一根盘。每盘两三下扎一针,具有立体感。刺绣花卉多绣牡丹、石榴、梅、兰、菊、竹,赠予长辈,寓意久经风霜、节操高尚;树木多绣松柏,寓意延年益寿,也可以点缀飞禽走兽;动物多绣蝴蝶、喜鹊、鸳鸯、鹤、鱼、猫、狮、虎等,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撒拉族早期有一个风俗,他们认为一个好女子要必备缝纫、刺绣才有资格出嫁,或讨得男方的欢喜,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当然,她们的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老师,主要是通过家传。女孩子在少年时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跟着母亲或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刺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技能,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开始,渐渐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一一练习到熟透,直到十六七岁出嫁时就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底布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刺绣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像,特别是给新郎做的枕套、布鞋、鞋垫、围裙等就更加细心,都是用自己的双手精心设计和绣出来的,从五彩线绣出的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和一片片青翠的绿叶中显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也映照出姑娘们的蕙质兰心和美观大方的性情。刺绣是她们一生的事业,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她们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以智慧,倾注着感情,用灵巧的双手“织就”出一幅幅理想“蓝图”。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湟源皮绣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盛唐时期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末,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集聚,贸易兴盛、经济繁荣,“小北京”“环海商都”的美誉名传四方。

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张便成了表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载体,聪慧的人们制作了很多皮货的衍生品。而皮绣,就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

早期,湟源的先民们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靴帽、箭筒等皮质品上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逐渐融合了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如今的皮绣艺术品的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面栩栩如生,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绣法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绣技艺。整个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厚、制作繁杂,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

在丹噶尔皮绣展览室里,最具代表性的“文成公主”“日月山下”“草原新城”等绣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是浓缩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用毛线、皮绳、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材质和颜色的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和花纹,再讲究虚实结合,明暗对比,让整幅绣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更强。

随着一些民间艺人的保护和革新,丹噶尔皮绣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现代各种刺绣技巧和新型材料,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丰富,并融入了堆绣、盘绣、藏绣、刺绣等手法,让皮绣的品种形式千变万化,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每个作品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同时,还融入名人轶事、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寓教于乐的内容,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河湟刺绣

过去,在夏忙间、秋收后、冬寒时,田间地头、柳荫下、炕头上,妇女、姑娘们埋头认真做刺绣的身影,曾是河湟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河湟刺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多以服饰和棉、毛、化纤等日用品为绣物,服饰方面有腰带、鞋袜、鞋垫、领口、围肚、女鞋、荷包等。

河湟刺绣曾来源于江南,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刺绣手艺便通过各个渠道走向千家万户。几经演变,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精美别致的河湟刺绣。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河湟刺绣,大家非常熟悉的就属花鞋垫,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孔雀戏牡丹”“佛手抱桃”“鱼儿扳莲”“鹿嗅梅花”……一幅幅“景色”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过去,河湟人家的姑娘们从小跟着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针线活,刺绣就是其中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些农家老少妇人还保留着针线笸箩,里面放满了各类丝线、大小各异的针、锥子、剪刀等工具,还有一个个正待完成的绣品。打开她们的针线包袱,制作好的绣品上,牡丹花朵层层叠叠,梅花骨朵儿纷繁稠密,孔雀神情傲然,小鹿身形俊俏……一幅幅精美图案让人挪不开眼。这些刺绣图案经典、针脚细密、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犹如一个个小生命活跃在绣布上!

剪花样是刺绣前要做的一项工作,一般把自己想绣的图案画在纸上,然后剪裁下来贴在剪裁好的鞋垫上,根据图案来搭配彩线开始在花样上面绣,比如,一般树干用褐色,树叶用绿色,各种红色的丝线用来绣花朵、花苞等,最后将花样细细密密地缝合起来。

其实在刺绣的题材上,能体现出很多本土元素。如在常见的鞋垫上,刺绣的图案多为花卉,而花卉中最惹人喜爱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庭院中经常见到的花卉,人们把对牡丹的喜爱也表达在了刺绣中,所以很多基本图样都是代代相传的。不过现今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好看的图案随处可见。

虽然现在的姑娘们很少学针线活,不过也有很多人家办喜事的时候还保留着一些以前的习俗。婚嫁习俗中的“摆针线”“抬针线”就是其中之一。

河湟汉族人家嫁姑娘时,送亲的娘家人会把带到婆家的包袱一一打开摆到桌子上,这些东西有被子、床单、被套、枕套、衣服、鞋垫、荷包、腰带等物件,这就是“摆针线”。在旧时,这些物件都要新娘子亲手缝制,并在这些物品的角角落落绣上预示美好寓意的图案给婆家人看,也就是让婆家人品鉴新娘子的针线活。如果这些绣品能得到婆家亲朋好友的连连称赞,那说明娘家人把女儿教得贤淑得体,此时的娘家人也就很有面子。

“摆针线”之后,娘家人又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衣服、鞋袜、鞋垫、枕巾、荷包等物品,赠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这又叫做“抬针线”。其实,这也是检验新娘子的女红的一种方式。

现在年轻人结婚已经不时兴这些,但有些传统家庭的老人会提前为女儿、孙女准备绣花枕头、围肚,或者给男方绣鞋垫、腰带等,图案会选择一些蝴蝶、鸳鸯、繁花等表达美好的祝愿。

每年端午时节,河湟人家的大人、小孩都有戴香包驱虫防病的说法。心灵手巧的河湟女儿用彩色的丝线在丝绒花布上“变出”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小巧玲珑的生肖像,小白兔、金丝猴、长龙、骏马,个个活脱脱的,再在上面绣上精美的图案更是锦上添花。快到端午节时,村里的妇女们都带着香草和布料托针线活好的女子制作香包给孩子们戴。这些绣品之所以深受村民的喜欢,最大的原因在于,她们的绣品中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过去那些艰难而又漫长的岁月里,刺绣一致成为河湟女儿茶余饭后,相互学习,相互陪伴的一种乐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