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
走在九龙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新潮的服装店,还是传统的服装店,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像钱包鞋垫,香包之类的,那么这些漂亮的东西究竟是出自谁人之手呢?
通过多方打探,记者了解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出自于龙韵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
在“绣娘”熟练的穿针引线操纵下,一件件精美的刺绣品呈现在我们眼前。藏秀追求构图、题材、色彩、针法各方面的技巧,以“抽、拉、勾”为针法,以线细针密、色彩斑斓、直观生动为特点,彰显绣品之美。
“龙韵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村仁拉粗是九龙县第六代手工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几年前,她看到当地精美的民族刺绣品很受外界喜爱,市场开拓大有可为,便创办了这家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这个小小刺绣行办成了发展到拥有4台绣花机30名“绣娘”年实现产品销售00余万元的规模。然而这一切,都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当时创办这个公司的时候确实很困难,因为妇女们不相信你。她做了这么多年,突然有个公司来收购你所做的东西,她不相信,她觉得都是自己家用的(刺绣),怎么会突然之间有公司来收购,我就给他们讲了很多 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们政策好,每个乡有个妇联主席,我就通过她的渠道再给妇女一起开会,我们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龙韵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村仁拉粗
而如今,在当地招了30多名“绣娘”,现在她们每人每月的工资达到2500元左右。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寨50多名“绣娘”妇女从事刺绣品加工,使这些以前鲜为人知的民间刺绣品成为当地妇女的致富“宝贝”。
绣娘 杜吉拉姆
“在屋头的时候编织毯子、腰带之类的,现在娃娃也工作了,我在家没有其他事情做,就做点手工。现在做了之后有公司收购。每个月还是有一千多的收入,公司还会提供培训的机会,在外面去学习了两三次,回来了过后所学的东西也教给了身边的妇女。”
不仅如此,公司还为绣娘们购买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组织采取订单作业,按照“公司+绣娘+分红”模式。把“绣娘”转化为最大获利者。
像这些“绣娘”们一样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从事刺绣致富的九龙全县有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五千至八千元,,探索出九龙县妇女“背着娃、绣着花,既赚钱、又养家”的“居家灵活就业”发展模式。
龙韵工作室除了制作手工藏毯和民族服饰以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时代审美并结合了民族风的饰品,都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随着九龙县民族刺绣引起众人的注目,地方政府把刺绣作为一项民族文化致富产业来抓,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创办示范的方式带动全县民族刺绣产业做大做强。
龙韵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村仁拉粗
“现在我们公司准备在18个乡镇都设立点,目前已设立了4个乡镇的点,我们准备把18个乡镇都设一个点,而且我们设了点后结合乡村振兴,我们妇女在家里(利用)空闲的时间,随时都可以绣花,让她们的产品真正走出去。”
如今民族刺绣加工已经成为九龙地区妇女们的致富产业,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们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把自己热爱生活与崇尚自然的理念淋漓尽致的融汇在一件件刺绣品上,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真正使这些绣品“绣”出了她们的半边天。
阅读:
一个在高原深处绽放的热梦,一个把艺术传遍全国的奇迹
热梦,在藏语中是理想、追求的意思。这个热梦,始于八年前的2012年2月,两个来自内地的老师带着大量书
青海“高原瑰宝”亮相深圳
图为2019青海省黄南州特色产业招商推介会上的金书展位。 张添福 摄 图为五谷画。 张添福 摄 图为青海省黄南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吾角向客商介绍唐卡文化。 张添福 摄 图为青海黄南州牦牛
三川土族儿女欢庆巴依儿
1月13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届“青海年·醉海东·民和民乐闹新春”活动官亭分会场启动仪式暨土族第二届“巴依儿”艺术节在喇家遗址广场举办,拉开了民和三川土族儿女一年一度喜庆五谷丰登、憧憬美好未
青海这两个地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快为你的家乡打call吧!
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我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