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总是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奇,1974年秋,柳湾大队的社员们在平地造田、挖渠引水时发现一处墓地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的青海省文物管理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考古队联合组成发掘队伍,进驻柳湾进行发掘。
中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以后,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了解,首先是在黄河流域开始,如河南、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衍生于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在黄河上游的支流湟水流域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大发现,使我们对青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而且已经可以完整地构成代代相续的系统。
有人说过考古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从1974年至1981年,在这片黄土坡上,共发掘墓地一千七百多座,出土文物近四万件,其中彩陶就有2万件。对此,我国曾有位著名的作家写道: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柳湾发现的绝大多数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葬。这些墓葬包括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四千年左右,这四种文化类型延续长达一千多年之久。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持续时间最长,一个遗址中文化类型最多,保存状态最为完整,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的原始社会墓地遗址,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
1974年,我刚进入村小学上一年级,当时懵懂的我正从认识“人、口、手”开始成长的历程,并不知晓在离我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了如此惊人的发现。如果没有这次重大发现,穷尽我们的智慧也无法想象湟水岸边四千年前的景象。柳湾墓群遗址,既是我国远古文明的重要篇章,也是湟水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出土的彩陶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智慧创造的结晶。而今天,我们正是透过这些文物蕴涵的丰富而深厚的信息,从这些遗址留下的痕迹,看到了人类文明不断延伸发展的过程。
据有关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到几千年前,青海境内的原始群体已广泛散处在黄河两岸和湟水谷地。他们以一个氏族为一个群体,选择在河谷地带比较平坦的地面,掘成坑道,顶部利用树木搭成棚顶,他们已懂得使用不同的木材当梁、当柱,甚至懂得如何对称、均匀地摆置材料,再覆以丛草,然后覆压泥土,建成房屋。湟水谷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于农业生产。他们利用自己打制的石斧、石锛、石刀翻开湿润的黑土地、黄土地,将收集来的粟种撒播进去,然后等待它发芽、拔节、抽穗、成熟,接着用石刀、石镰收割,再把它们收集在一起搓碾,取出果实,储进窖穴,共同分享。他们到深山丛林里去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果实和其他可食用物质,去捕食一些弱小动物。他们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弓箭、弹丸,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料做成弓,抽取兽筋做成弦,又在小棍上安上锋利的石锥石片当作箭,向飞鸟和奔兽射去,击杀它们。也会用兽骨和木棍做成矛,他们把粗长的兽骨或木棍一端凿成槽型,然后在槽里加上锋利的石锥、石刀或骨锥、骨刀,遇到飞跑的弱小兽类,他们会在追逐中认准目标,像投枪一样向逃兽投去,将它们击杀。后来,他们开始将捕获后吃不完的猪、羊、牛、马等野生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培育成驯服的牲畜,开始了固定的初期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等活动。这时他们已有了明确的分工,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捕猎,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手工制作等。
2
柳湾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根据考古专家对柳湾墓地的大量墓葬材料研究分析,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发展到齐家文化晚期已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的现象。半山类型的人们主要用梯形石斧来砍伐树木与翻土耕种,用长方形石,收割农作物。生产工具中还保留有较原始的敲砸器等打制工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经济还处于较原始的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男性在这一系列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超过女性。男性创造着财富,支撑和维护着氏族的一切利益,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步地得到提高。母系氏族社会制度开始过渡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制度,这时,农业生产发展为熟练的农作方式,有了固定的耕地,有了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还有了许多新培育的农作物品种。畜牧业生产已成为除农业以外最主要的生产和方式,其中以羊为主,羊和草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他们爱羊、崇拜羊,这从中国象形文字“羌”的初创含意中可以得到印证。他们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精美的彩陶制品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与此同时,骨石器的制作也越来越先进,石器和骨器经过精心挑选原材料,打制成形后进行磨制,使之更加顺手、耐用和锋利,这就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收获不断增加,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新石器时代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成果就是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到植物的生命起源于种子,经过实践终于把野生植物栽培成功,从依赖渔猎和采集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农业生产的自主经济。使人类生活产生一次巨大的变化,人类终于摆脱与野兽一般的原始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为以后人类文明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柳湾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粟和黍,但粟和黍的栽培最早是否发生在湟水流域还有待考证。
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原始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原始纺织业和制陶业上。纺织是人类文明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发明创造,人们最早用于纺织的纤维是葛和麻。葛是分布较广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葛藤含有大量的长纤维。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制造葛和麻纤维的技巧,然后用石纺锤制成线和绳,再编织成各种织物和渔网。他们用手工将羊毛、麻等捻成细线,制成褐布印染,然后缝制成胸围、腰围等。
半山类型的人们相当重视纺织业,在柳湾半山类型墓葬中发现有一百多件石、陶纺轮,说明纺轮的使用较为普遍。尤其是陶制纺轮大小相若,制造精致,有的纺轮正反面甚至侧面均采用刻划或锥刺技法刻出各类不同的几何纹样,常见的有圆圈纹、十字纹、五星纹等纹样。当纺轮捻线转动时,纺轮上面的图案会同时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一种旋动的美感,这种巧妙的艺术创意,真实地再现了原始艺术的无限魅力。齐家文化的生产力水平比马厂类型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制造精致、有棱有角的工具占有较大的比例,并较多地使用质地坚硬的玉石料制造的工具。用质料较好的玉石制造生产工具,可以说是柳湾齐家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和制石工艺水平比马厂类型更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开始分工。男女之间已有较明显的分工。在已鉴定的不同性别的墓葬中,随葬品有明显区别。据29座墓葬统计,在11座女性墓中,除2座不出小件器物外,其余都是随葬石、陶纺轮、串珠、绿松石饰等饰品,而不见石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相反,在18座男性墓中,除2座例外,皆随葬石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而不见串珠和纺轮等工具。就是男女合葬墓也不例外,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放在男性一侧,陶纺轮等纺织工具则放在女性一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男女之间明确的分工。
齐家文化墓葬在形制、随葬品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贫富之别。富者墓葬规模大,有讲究的木棺和大量的随葬品;贫者则墓葬规模小,无葬具,随葬品十分简陋,有的一无所有。这些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当时贫富观念已经产生,柳湾的齐家文化时期社会发展阶段正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
3
柳湾出土的陶罐彩绘花纹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平行纹、波折纹、漩涡纹、葫芦形纹、四圆圈纹等。一些彩陶符号也别具一格。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用具,但当它把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形和精美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时,陶器本身就成了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手工艺越来越娴熟,越来越精细,他们大量地制作陶器,制陶业是他们手工技艺中最值得炫耀的一项。他们首先选用比较纯净的黄土、红黏土,将大块的沙石拣去,然后在水中淘洗,接着花费大量时间和工序,将泥团揉搓得柔软、均匀,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使之烘烤和晒干后不易爆裂。接着将泥块搓成条块状,然后按照想象和设计的形状,从底盘开始一圈一圈地盘垒、堆砌,做成所需器型粗坯,然后放置在阳光下或干燥处,使之蒸发水分,定型,再用手将里外表面压平,使衔接处合缝,再蘸水将表面磋磨,修复平滑。有的粗胚制成晒干后,为了美观,进一步加工装饰,在上面涂上一层细泥浆,叫陶衣,然后用拧成的绳子在粗胚上缠绕拍打,印出绳纹。有的又在陶器口沿和肩部附加泥条,用手捏成锯齿状以为修饰。待粗胚晒干后,他们在陶器上绘制成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的是圆点纹,有的是弧边三角纹,有的是圆圈纹,有的是方格纹,有的是连弧纹,有的是锯齿纹,有的是花瓣纹,有的是平行条纹。他们构思精巧,笔法娴熟,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观念,把自己追求的美好向往完全表现在彩陶的绘画上。
先民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制作出各种样式的陶器,有的是专门盛食物的敛口食钵,有的是专门盛放生食的齿形卷沿鼓腹罐,有的是盛水的罐,有的是储存谷物的大瓮,有的是储存水的大罐,有的是从河中汲水的瓶。他们制作出这许多陶器坯,将它们装进火窑中烧制,使之成为坚硬的陶器。有些陶器的功能,我们到今天仍需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形状的陶,实用性与创造性已经达到非常美妙的融合。
这个时期的陶器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不但在陶器表面加上细泥使之平整,而且还善于加上光滑的原料使之表面产生光泽。绘画艺术更臻于完善,不但在陶器外表绘制各种图案,在许多敞口陶器的内壁也能绘描上鲜丽的花纹。彩绘的图案形式多样,不但绘有许多花卉植物图案和青蛙、飞鸟之类的图形,还绘有许多人的面部形象,甚至群体活动情景,形象惟妙惟肖,组合排列准确恰当、对称,线条优美。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但比例准确,形态生动,而且对人物各种动作的重心把握得恰到好处,达到了现代人的技艺。陶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罐、盆、瓮、钵、缸等以外,又发明了壶、瓶等,而且,样式也有了很大翻新,罐有双耳罐、细颈鼓腹双耳罐,盆有平底盆、鼓腹盆等,钵有内彩钵、侈口内彩钵等,壶有双耳带嘴彩壶、人像彩塑鼓腹平底带嘴彩壶等,瓶有长颈鼓腹瓶等,真是琳琅满目,各有用途。用泥土制成器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从火堆烧过后的硬土块得到灵感,用水与土调和成一个构想的形状,再经过火的加温完整烧制出第一个陶器,先民们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正。先民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生活的器具,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作者:周存云 来源:青海日报
阅读: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西北特产网转载整理: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人们
揭秘唐卡! 离“神佛”最近的艺术品是怎么来的?
一笔一划,方寸之内,纤毫之间,淡雅璀璨,细腻恢弘,皆是信仰。 唐卡,这被称为“离神佛最近”的藏传艺术瑰宝,缘何而来? 据藏史记载,公元631年,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光胄王之公主尺尊为妃,公主入藏时,除
【剪纸图案】绝赞的剪纸艺术 ---- 别不相信,这真的是剪出来的!
点击 " 李宝凤大师是从山沟沟里走出的一只金凤凰,谁都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家中贫困却画一手好画的凤丫头,日后会成了带领一方农民致富的剪纸公司董事长。对于心灵手巧的李宝凤而言,剪纸只是她童年生活中的一项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