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玉桂正在羊皮上绣《绿水青山》。 李隽 摄
中新网西宁7月12日电 (李隽胡贵龙)“青海农牧区妇女刺绣是中华文化在高原绽放的绚丽花朵,她们用精美的丝线传承和弘扬着中华的文化,用勤劳的双手为家人带来生活的期盼,用一针一线记录了高原生活,用针线和汗水撑起了千千万万个少数名族的贫困家庭。”青海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在青海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致辞中说道。
图为土族老人在比赛中认真刺绣。 李隽 摄
12日,青海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青海省近500名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农村妇女齐聚西宁,集中展示各名族独特的刺绣技艺。
图为回族妇女和回绣。 李隽 摄
刺绣艺术是青海省各民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辐射海北、海西、黄南等地,从事人员主要为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妇女。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实践,互助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参赛选手相互交流刺绣技艺。 李隽 摄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汇集之地,全省的少数名族人口占到了47.7%。”公保扎西介绍,中华名族有四大刺绣,青海刺绣是中国刺绣的独特一支,2013年青海刺绣获得了中国民间刺绣的最高奖“山花奖”。
比赛现场,今年46岁的藏族民众刘玉桂手法娴熟,针线在洁白的羊皮上“游走”,她刺绣的画面上娟秀的绣着“绿水青山”四个字,身穿民族服饰的土族、回族和藏族的民众一起植树,活灵活现。
图为藏族绣手正在比赛。 李隽 摄
刘玉桂告诉记者:“我妈妈就是当地出名的绣娘,在她的熏陶下,我七八岁就会绣花了,今天我的作品是羊皮绣,主题是全省少数民族团结在一起植树绿化,共同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这样我们的大家庭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刺绣艺术已成为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妇女通过传承祖辈留下的手艺,弘扬保护传统文化,在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之一。(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