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产地新起之“绣”雄起!海东特产在全国叫响

新起之“绣”雄起!海东特产在全国叫响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2-03-01 11:36:20 来源:西北特产网

新起之“绣”雄起!海东特产在全国叫响

刺绣艺人展示刺绣绝活

新起之“绣”雄起!海东特产在全国叫响

青稞酒文化节文艺演出

新起之“绣”雄起!海东特产在全国叫响

游客品尝青稞酒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时下,行走在海东大地上,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今天的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河湟两岸,到处是丰收的喜人景象,构成了金秋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海东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鼓励发展青绣产业、青稞产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提升脱贫“造血”功能。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有效拓宽增收渠道,让海东群众在收入上实现“翻番”,找到了打开脱贫之门的“金钥匙”。

绣出新光景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北郊的扶贫产业园,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盘绣扶贫车间里,10余位“绣娘”身着民族服饰,正一丝不苟地飞针走线。

今年55岁的席金花是互助县丹麻镇索卜沟村村民,2016年她来到扶贫车间打工,“坐班”每月能挣3000元,不“坐班”也可以领订单回家做。靠做盘绣,席金花家里的境况明显改善。来自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的米金花,丈夫得了脑溢血,孩子还在上学。2015年她成为素隆姑公司的固定“绣娘”,勤劳的她还搞养殖、种中药材,去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翻盖了房子,添置了家电,日子越过越有味。

近年来,海东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立足打造“青绣”品牌,挖掘整合全市刺绣资源,提高刺绣技艺,构建发展载体,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使传统民间刺绣成为海东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代表符号和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开辟“青绣”产业新路径,海东市重点扶持发展了海东南凉日月民间艺术有限公司、青海古驿民间工艺有限公司,互助素隆姑、金盘绣公司,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同时,在实体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工坊内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并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开辟了网上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刺绣生产企业20家,行业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3个,手工作坊3个,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4.2万人。

如今,在海东,刺绣这项古老的技艺与扶贫产业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地妇女正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出新光景。

一坛酩馏飘香扶贫路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区人尽皆知的“三绝”中的一绝——秀日酩馏,因酿造历史悠久,酒香四溢、滋味独特而在青海藏区闻名遐迩。如今,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潮中,这一坛酩馏,成为秀日这个昔日贫困后进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脱贫酒、致富酒。

尕楞藏族乡是海东市循化县四个藏族乡镇中较为贫困的乡镇,全乡11个行政村共有1010户5436人,秀日村坐落在尕楞西北角,是全乡最偏远且只有59户人家的小村庄。村主任完玛黄青介绍说,好酒离不开好原料,更离不开好水。秀日藏酒不论洗、煮、蒸,每一道酿造工艺环节都使用阿尼霞梧峰神泉的水。其独特的酿酒原料黑青稞和酿制工序,酿出的秀日藏酒色泽澄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低,而且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的特点。因此,秀日村一直被四邻八乡誉为“酩馏之乡”,秀日村的酩馏成了远近闻名的藏区“小茅台”。

秀日的群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酩馏的手艺。建档立卡贫困户卡毛加说:“现在我专门在家酿酒,一年能酿出1000公斤酩馏,按照企业每公斤30元收购价格算的话,今年有个三万多元的收入,多亏村里办起了酒企业,不然我们的酒卖给谁都没个准儿。”

为解决酩馏酒销售难题,2014年6月,村民桑吉尖措、旦正才让、夏吾才旦、万玛才让、仁青才旦等5人共同出资30万元,村民自筹5.2万元,省委宣传部帮扶30万元,注册成立循化县秀日藏酒有限公司。公司以收购村民酿造的散酒为基础,进行二次提纯、精美包装,实现从零散酿制到集中产加销,年产量从最初的1万公斤到2018年的5万公斤,已经辐射带动周边3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农村要脱贫,就要靠产业。现在就盼着酒能早点卖出去,企业成了,我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完玛黄青说,通过“公司+精准扶贫户”的模式,2018年,包括多杰、李加才让、多杰才旦、卡毛加在内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酿酒每户平均收益达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电商搭台拓宽致富路

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一家集村镇超市和农村淘宝服务点于一体的小店内,店主刘君夫妇正忙着分拣洋芋粉条,然后打包、发货。

“自从电商服务站进了村,我就开起了网店,通过电商服务站既可以售卖本地的农副产品,也能帮村民购买网上的商品,帮村民代收外地寄过来的包裹。”刘君说,电商服务站的普及,使农产品进城和工业产品进村的渠道彻底畅通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选购千里之外的商品,自家的特色农产品也有了销路,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大庄村村民周万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12岁就开始坐轮椅,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四处求医让家中一贫如洗。命运虽然曲折,但因为电商,这个“身残志坚”的小伙子重新站了起来。

周万明告诉记者,他不仅是一位“电商专家”,还是一位“淘宝达人”。自民和县与阿里巴巴成功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后,任命周万明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特批合伙人,这对周万明来说是一个大喜讯。目前,轮椅上的周万明对农村“淘宝”已经是游刃有余,足不出户,靠着“互联网+”的便利通道,成为了民和县农村的“淘宝达人”,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随着电商扶贫的开展,海东市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特产品日益为城市消费者所知晓和喜爱。如互助县的土豆粉、松花土鸡蛋、猪肉脯,民和的马营陈醋、马铃薯、前河大蒜等特色农产品,都在电商助推下声名远播,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