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8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的书画名家相聚在格尔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长江源头第一村”的幸福祥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昆仑山、梦幻盐湖、不死胡杨的迷人景色;用激情昂扬的诗句表达着对格尔木的眷恋与热爱。
图为“昆仑圣殿格尔木”中国两岸四地书画名家在长江源村写诗作画
在采风活动中,大家不仅领略了格尔木的辽阔与壮美,同时也目睹了奋进发展中的格尔木的民族团结、产业兴旺,更被格尔木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感染。
一位将军 一座新城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格尔木还只是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带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只有在阿尔顿曲克转场的少数牧民游牧至此。自西藏运输总队在格尔木河畔搭起第一顶帐篷开始,格尔木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无私与奉献、智慧与汗水、生命与担当,逐步奠定了格尔木城市的雏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竖起了坚实的根基。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慕生忠将军。
9月4日,书画家们走进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深刻感受慕生忠将军如何在荒芜的土地上开疆扩土,逐一了解了慕生忠将军雕塑、反映当年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反映军垦拓荒的雕塑“铸剑为犁”、反映昆仑文化的雕塑“巍巍昆仑”、反映民族团结的雕塑“和谐”等故事背景。
将军楼公园位于市郊西北角,以当年慕生忠将军的住所和筑路部队办公楼旧址为核心,以纪念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军垦戍边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通过园林设计、雕塑艺术等手法,再现了60多年前慕生忠将军和他所带领的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用生命和汗水开拓祖国内地通往西藏“天路”的感人场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博士、天津大学副教授聂瑞辰说:
将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回忆,也是格尔木的发展历程,更是格尔木的蜕变过程,我看到将军楼里摆放整齐的办公桌椅、干净整洁的四扇窗户和床铺,显得十分朴素。这里的文化、壮美的风光和百姓干事创业的豪迈激情,让我觉得有义务把格尔木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用画笔描绘出来、宣传出去。
一个张张脸 一村的幸福
九月的长江源村,处处是发展、祥和的喜人景象。藏式风格的长江源村大门矗立在村子入口,醒目又大气;公路两旁新建起环境优美的小游园和文化长廊,让村子既有民族风情又有现代感。
9月5日,听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的书画名家要来,长江源村的村民们跳着欢快的锅庄、唱着动听的藏族歌谣,热情地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
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助理教授胡以诚说:
在藏族群众家里,我看到了一件件充满藏族风情的家具和藏毯编织作品,还有他们特殊的藏族风格装饰,让整个家里的民族风情都很浓,我一定要把这些画进我的作品里。
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向书画家们介绍,唐古拉山镇远在离市区4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上,有牧民300多户,海拔有5000多米。2004年,出于退牧还草、保护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以及改善牧民生活条件的考虑,有100多户牧民迁移到了格尔木市区南郊,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源村。如今,这个村子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开起了民族风情园、家庭宾馆、小卖部、小吃店,村民的收入在逐渐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书画家们看到身着盛装的村民们载歌载舞,也被村民们那满脸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所深深感染,大家现场挥毫泼墨,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格尔木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成效。
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培军说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和提升格尔木文化艺术创作水平、推动地区书画艺术繁荣发展,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加速格尔木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和提升格尔木文化艺术水平、繁荣格尔木经济文化建设,提升格尔木对外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格尔木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美誉度,并对打造格尔木文化旅游品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记者丨汤红红 马福军
图片丨冯春梓 汤红红 马福军
编辑丨杨得鹏
责编丨格根哈斯
监制丨刘革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