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五大品牌铸就河湟文化之魂

五大品牌铸就河湟文化之魂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7-14 11:57:44 来源:西北特产网

流过雪山、穿过草原,再越过两个峡谷,湟水河在海东市尽情舒展臂膀,形成的平安、乐都、民和三个盆地,就如同三个摇篮,孕育出了黄河文化之首——河湟文化,并且以文化类型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三个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里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正是有着最为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有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担当,五大河湟文化品牌才得以在海东市越擦越亮,才铸就了凝心聚力、愈发自信的河湟文化之魂。

寻根黄河文化 新梦想从这里开始

2020年7月14日注定会在海东市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刻痕,这一天,期盼数年之久的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方案出炉。这不仅仅会在未来记入“海东发展大事记”,更是掀开了一个追逐美好梦想、追寻河湟文化的新篇章。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记忆和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最为紧要的就是寻根黄河文化的源头。众所周知,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而河湟文化则处在黄河文化的最顶端。由此,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海东市打造河湟文化的历史重任。

“海东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同时也赋予了海东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海东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青川如是说。

近年来,海东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繁荣发展重要论述为引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挖掘传承弘扬河湟文化丰富内涵,以打造河湟文化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文化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在全市上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今天“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的美誉。

弘扬河湟文化,我们从未如此认真

弘扬和保护河湟文化,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出河湟文化的内涵。河湟文化博大精深,从哪儿入手?如何打好文化资源“组合拳”,是摆在海东市决策层面前的一道课题。

从地理环境来说,海东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坡的接壤地带,这一地理特征,使海东市一直处于历史的“转弯处”——璀璨夺目的柳湾彩陶足以说明,史前这里是人类成长的摇篮;各种史料记载充分表明,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就是青海农耕文明的起源;从丰富的历史遗存来看,这里曾是“一国之都”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重地……

也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融合、多文化并存成为河湟文化的一大特征。由此,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这五大品牌成为海东市打造河湟文化的主攻方向。

打造文化品牌,就要舍得投入。据了解,截至目前,海东市已累计完成各类文化项目建设投资22.5亿元,体育中心已全面完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年“五一”开始试运营;瞿昙寺文化旅游景区已完成文物保护和市政设施、环境整治、绿化项目等大部分工程;河湟文化博物馆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成为全省文旅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海东市深入挖掘地方曲艺、皮影戏、平弦、乐弦等民间艺术,土族安召纳顿、藏族螭鼓舞、回族宴席曲、撒拉民族宴等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使古老的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1036项,占到全省的60%以上,其中“花儿”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现有非遗传承人207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民族手工艺扶贫加工基地16家。以非遗项目为龙头和代表的河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竞相绽放在海东大地。

文化产生价值,海东发展如虎添翼

文化不仅仅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它也是一种生产力,或者说是促进生产力的“润滑剂”。在海东市,以文化建设促进发展的效应开始日益凸显。撤地设市以来,海东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共投入财政资金4.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5.34亿元。

对于连年举办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活动,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喧天的锣鼓、火红的舞狮队,给我们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还让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文化活动是一个打造文化品牌的典范案例,它已经将民间最原始、最朴实、最厚重的年俗活动打造成为了青海乃至西北地区最靓丽的文化品牌,创造了“最长的鼓队列”和“最多人挽臂链式交杯”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个平台上,年货节、美食节等活动的植入,让海东的特产成为抢手货。

同时,海东市还通过举办丝路花儿艺术节、河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将传唱于农村田间地头的草根艺术推上了大雅之堂。创办了集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青海(河湟)农产品展交会,结束了海东没有农产品展交会的历史。举办了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沿黄河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品牌活动,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将青海拉面、青绣、青稞酒、河湟富硒宴、黄河石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国推介,提升了河湟文化的时代价值。

依托文化品牌,深挖旅游市场潜力,在这个方面,海东市也交出抢眼的“成绩单”。近年来,海东市依托河湟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旅游业发展,荣获了“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称号。成功打造A级旅游景区21处,其中互助土族故土园入选国家5A级景区,打造了互助班彦新村、平安驿、卯寨陇右节度使历史人文景区等河湟文化体验地及乡村旅游示范点60多处;积极融入大美青海旅游环线、丝绸之路风情线、黄河文化旅游线等“钻石线路”,着力构建起了“一圈双核三线四大景区”旅游发展新布局。201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67.51万人次,增长28.5%;完成旅游总收入72.65亿元,增长31.9%。

凝聚精神动力 大文化大产业可期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河湟文化博物馆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不久的将来就会开门迎客。当然,河湟文化博物馆并不是一个终点,恰恰相反,它应该是海东市以“大文化、大规划、大产业”思维谋划河湟文化发展的一个崭新起点。怎样深入研究河湟文化、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准确把握河湟文化的独特性、厚重性、多元性、融合性,努力做好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海东市也已给出了一个“蓝本”。

据介绍,在打造河湟文化品牌中,海东市首先将注重顶层设计,打造河湟文化精神高地。认真编制《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海东市国家级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划》《海东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河湟文化发展高地。对河湟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搭建河湟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平台,组建河湟文化研究会,举办河湟文化讲座论坛,全面推进河湟文化系统研究与发展,建立最全面、最权威的河湟文化资源谱系,占领河湟文化学术研究制高点。

其次,注重文旅融合,彰显河湟文化丰富内涵。全面提升互助土族故土园5A景区、喇家遗址、瞿昙寺等“老三篇”发展内涵,突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河湟文化研究基地、旅游钻石线路等“新三篇”发展价值,重点推动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全面融合发展,让河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创新实施河湟文化品牌工程,继续重点打造“青海年·醉海东”文化系列活动、河湟文化艺术节、青海(河湟)农产品展交会等品牌活动,引领河湟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重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扩建喇家遗址博物馆、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特色小镇及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景区,积极融入大美青海旅游环线、黄河文化旅游线,着力打造“醉美海东”钻石线路。开展城市文旅产业创客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体验点探索,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观光游向体验游,单一游向融合游,“门票经济”向全方位“产业经济”转变,唱响全域旅游的“四季歌”。

再次,注重品牌战略,擦亮河湟文化金色名片。积极推进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省级战略,全力打造青稞酒产业集群,把青稞酒产业振兴这项国扶办、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做大做强,以正“醉美海东”之名,真正让青稞酒长“青”,保护和振兴青稞酒百年品牌。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拉面产业总部经济平台,全面升级青海拉面产业,让“海东拉面”产业拉得更“长”,培植和打响海东拉面金字招牌。开发好富硒资源、发展好富硒产业,推介大品牌,培育大企业,不断提升“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和做大高原富硒养生品牌。打造青绣产业联盟,扩大青绣集聚优势,引领带动青绣产业全面兴盛,聚合和做优青绣名片。

与此同时,注重宣传推介,讲好河湟文化海东故事。积极参加各类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展览展会活动和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大力度、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总结《魅力中国城》的成功经验,利用央视《攻坚日记》《我的美丽乡村》等平台,讲好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保推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海东故事”,让河湟文化“走出去”,把文旅投资“引进来”,让河湟文化成为推进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新城、实现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进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