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鉴赏唐东杰波抗地震咒轮唐卡解说

唐东杰波抗地震咒轮唐卡解说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3-11 09:00:24 来源:西北特产网

唐东杰波抗地震咒轮唐卡解说

出生于西藏昂仁的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布(1385----1464年)是德格地区最著名的大成就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所做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一生具有佛法大师、藏医名家、藏戏始祖等名衔并建寺修桥无数。

传说唐东杰布是修习北伏藏派始祖仁增果登在藏北桑桑拉扎山岩中开掘的以《大圆满普贤密意通彻》为主的伏藏500余种而获得即身成就。

位于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东端的萨迦派更庆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布主持首建了位于司根龙的经堂,以唐东杰布名字取名为"汤甲经堂"。这就是更庆寺的前身。

德格第司扎西桑格当政时期,唐东杰布还到昌地区,尊照巴思巴的预言,勘查了多科山并指定了寺庙应当建立的地点。此时土地神从中作乱,唐东杰布显示神通,在一块巨石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形凹印迹。(“多科”名由此而来,“多”是指石头,“科”是指凹陷的痕迹)。多科寺所在的地形,即是上乐金刚的坛城,因为他的地基是法台,天空是法轮,山势像自然形成的宫殿,宫殿的周围有八大护法神山,门前的地形像空行母的头盖骨,这正是多科寺当建之处。从沃迦喔喇嘛建寺到唐东杰布迁寺到多科山,后来又迁寺至却但多,这期间的传承及历史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根据唐东杰布《长寿仪轨经》里面的记载说,有一位唐东杰布的弟子叫空行母,在康区多科寺附近修行,寿命长达一百多岁。由此推测,是唐东杰布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建立了多科寺。有关唐东杰布是如何建立多科寺及怎样在此传法等,只有口头流传,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自唐东杰布创建寺庙以来,德格土司每三年派一位大师到多科寺担任主持。萨迦鄂巴勘布、洛丹曲江等到多科寺来传法、灌顶等,进行了大量的弘法活动。

唐东杰布在德格修行期间,配制出主治胃病的“成道白色丸”藏成药,在他的影响下,德格地区的僧侣、学者开始较系统地吸收西藏地区的藏医药学传统理论。唐东杰布(1385-1507)在拉萨药王山创办藏医药学校,药王山自此成为藏医药事业的象征和最高学府。唐东杰布是奠定拉萨药王册的最初基础者,著述有身体健安、能治百病的智托洁白丸和对瘟疫等内外科疾病有特殊疗效的药红丸等许多秘诀。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改革者和创新者,他把“羌姆”等宗教仪式由寺庙引向了民间。唐东杰布一心想为众生谋利,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建造铁索桥募捐集资,他吸收了当时各地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邀请了山南穷结县一户叫白拉家的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唐东杰布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利用寺庙里活动的跳舞神舞蹈形式,以穿插进佛“本生”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小巷卖艺募捐,并教化众生。七姊妹组成的“宾顿雪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这就使过去较为单纯的跳神舞“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性的情节化舞蹈中开始出现了说和唱。

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加强,使这一新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了出来,形成藏族戏剧艺术的雏形。这一改革顺应了时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从而使改革后的艺术表演形式流行更为广泛,彻底实现了藏戏由寺院走向民间,并使之完全成为藏区世俗化的一种歌舞艺术。

唐东杰布时期,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创造、革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唐东杰布也通过他们的舞蹈艺术募捐到大量的财物。后来,康地区(原西康省包括甘孜在内的一部分地区)的一部分民间穷苦艺人,借鉴唐东杰布创造的藏戏,并效仿唐东杰布那样组建类似印度大篷车队的歌舞演出班子,首创当时康区民间藏族歌舞“热芭”,俗称“康戏”(属甘孜藏戏的前身),它主要流行于西康地区,它的表演是以藏戏清唱和铃鼓为主,其中,包括吟诵、对白、歌唱,表演者须戴面具。“康戏”在封建农奴制后期已经演化为歌舞性很强的歌舞剧。特别是开头出场的“顿”与唐东杰布所创藏戏中的人物服饰、动作完成是一致的。

此唐卡白描图内容描绘的即是唐东杰布抗地震咒轮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