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刀不仅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的独特,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人甚至描述藏民族特征时,总把人与刀联系在一起。后藏的藏刀以拉孜和谢通门产的为代表。
藏刀不仅实用性很强,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今,藏刀已成为非常时髦的旅游商品和馈赠礼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藏刀的刀身是以好的钢材锻制而成,手工精心打制,磨后刀刃锋利,刀面寒光闪闪。从规格尺寸上分,藏刀大致为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一米多,短刀约40厘米左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长。从形状上讲,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有牧区式、康巴式、后藏式等区别;用途也有很多种,如林区砍树有专门的砍树刀,屠夫用的屠宰刀等。
藏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较高档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则更为讲究,较简单的有木鞘或皮套外,多数是包黄铜、白铜,甚至包白银、镀金等,上面刻有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等各种图案,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彩石,显得华丽和富有。 拉孜生产的腰力,历史悠久,样式美观,淬火适中,刀刃锋锐,再配上精致、贵重的刀鞘,雕着龙、凤、虎、狮和锦花图案,异常美观、抢眼,令人爱不释手。
西藏的刀就风格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时,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
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缕刻一些吉祥图案。地处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也叫工布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和洛巴族,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山吃山,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一般是用野兽腿骨上的皮,有些还带有爪子。外在装饰主要是附在兽皮上的毛色和趾爪。其用途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劈荆斩棘的利器。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康区人性格粗矿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风,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藏刀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实用性和其独特的装饰效 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来藏旅游者都要购置一、两把作为赠送亲朋的礼物或自己把玩,受市场需求的驱使,藏刀作坊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些新做的藏刀,除了在刀鞘的缕刻上继承了一些传统工艺外,其它方面和过去做的老藏刀已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这样,真正的藏刀爱好者才要千方百计去寻找“老刀”。现在市场上,一把没有装饰物的一尺左右的老刀,只要品相完整,要价一般在600━1000元,如果雕刻精美,又有老的装饰物,要价起码在数千元,可惜这样的老刀难以寻觅。
阅读:
毛衣、羊羔毛这么穿美炸了!好运又不俗!
终于到了年底节日季啦~各位仙女的聚会是不是多了很多呢?元旦、春节、情人节、年会、相亲、见家长……全都是很重要的场合哦,相信一定有很多小仙女都有一样的困扰,就是“穿什么?穿什么?” 今天M姐给你支招,
三代人的“边贸梦 ”
在喜马拉雅山麓,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阻挠了人们相互交往的足迹。当太阳渐渐照向北回归线,气温回升、雪水渐次汇入雅鲁藏布江,一个个山口也豁然敞开,成为最早的贸易通道。 早在2000年前,珠珠宗(位于仲巴、萨
书法·美术·唐卡展
书法·美术·唐卡展时间:8月5日至10日地点:民族文化宫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国书法家协会
金色热贡 为信仰和收获而舞
图/文 林岚走进青藏高原腹地的热贡,信步在雪山森林峡谷交织的地貌中,跪拜在古迹神庙中,金色谷地的原始
曾经的御制陶器——黑陶,历经千年传承,依然拥有独特魅力
图文:爱山水的农夫朋友们好,我是[爱山水的农夫],穿行于山与水之间,记录眼中美丽的风景。今天给朋友们
一缕藏香寻古艺
本报记者 鹿丽娟 伴着暖暖的阳光,迎着微微的清风,缕缕藏香飘散在湛蓝的天空。尼木县中学初一(1)班学生们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里装满了好奇,围坐在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旦增曲扎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旦
打开一扇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之窗
参展的226组件套精美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和现场少数民族服饰,为首都观众呈现了一幅青海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融合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莫昌伟 摄 “青海湖、塔尔寺,说起青海,脑海里不由得会冒出这两个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