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刻
玛尼石刻是源自西藏的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地位,极具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玛尼石雕刻题材包括各种佛教造像、塔以及藏文或梵文六字真言。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数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论述、各种佛像的嘉那玛尼石精品,上面刻了近200亿字的经文,称得上“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
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做的一种特殊雕塑艺术品。有点类似面人儿。酥油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奶油类食物,是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又软又细又香还很好吃。藏传佛教寺院里有专门的僧人会在每年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把各色矿物颜料和酥油混合作为原料,来制作漂亮的酥油花。内容有花鸟鱼虫、人物形象等,也有把许多酥油花放在一起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神曲藏戏
据传藏戏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的,剧目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叫“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叫“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每出戏的服装只有一套,演员也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个非常能歌善舞的民族,没有去过西藏,你是无法体会到“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境界的。近些年来,内地的大妈们流行广场舞,而西藏的大妈们早就有了锅庄。藏族舞蹈除了民间自娱自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那就是宗教舞蹈。其中有一种叫“羌姆”的舞蹈,是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俗称“跳神”。
堆绣唐卡
说起唐卡,大部分人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吗?除了画出来的唐卡之外,还有一种类似“拼布”的唐卡,叫做“堆绣唐卡”,这是一种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制作一幅堆绣唐卡,首先要请美术师画出一个大致的模样,接着要根据绘制的内容准备各色上等丝绸、彩缎、毛毡、线等。然后在画的后面放上布,用针一点一点勾勒出每个部分的雏形,最后把布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这种唐卡画面一般比较简单,但较有立体感。
华丽服饰
说到藏族服饰,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一身服饰中大量的金银玉珠等装饰,所以,大部分人对藏族的第一反应都是一个字——贵!没错,藏装是非常追求质地高雅和饰品华贵的。那些“大牌”时装跟讲究的藏族比起来,简直弱爆了。据说,藏东妇女的节日盛装服饰,每身都价值百万元以上。藏族不仅贵,而且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藏装服饰类型已达200多种。一般来说,藏族服饰在一套衣服饰品中,必有鲜明的对比色,使得人们穿戴后,整体看上去明快、和谐、活泼、生动。
藏式面具
有一种是药泥面具和佛像,起源于1300多年以前。这种面具,每件作品都是佛教护法神像,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同时具备礼佛作用和药用功效。因为这种药泥护法面具在材料理特别加入了藏药,所以能持久散发出独特的藏药味道,有杀菌、驱蚊虫、清洁空气的功效。
金铜佛像
从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另一方面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两代,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这些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工艺,精美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表情丰富,凸显尊崇之美。这些佛像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温暖藏毯
藏毯是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藏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族、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风格。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用这种毯子当地毯、炕毯、坐毯等。有的藏毯是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的,图案比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有的藏毯是用绵羊细毛线编织的;有的藏毯是用帆布或牛皮装上獐子毛、青稞秆或干草等做成的垫子。藏毯的主要作用是隔潮御寒、保温取暖,是长期在牧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用品,也有人把藏毯作为艺术品放在家里供观赏。
阅读:
江河源人类史前文明——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览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1974年春天,柳湾当地村民在平整造田、挖渠
你以为你对藏刀了解的够多了?
藏刀不仅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的独特,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人
青海热贡艺术——跳跃在“笔尖”上的文旅品牌
央广网西宁5月3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台记者陈新云 雷婷婷 周志萍)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
博雅研究丨青海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区域旅游合作在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 青海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二) 中,笔者详细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特点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