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产地阳坡村的春天

阳坡村的春天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08-04 08:36:18 来源:西北特产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叮叮咚咚……”早春的清晨,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银铜器敲击声打破了阳坡村的宁静。见到鲍永发的时候,他正在自家工作室里专注地进行转金轮的錾刻。

两年前,因父亲视力一级残疾、母亲听力三级残疾,鲍永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来,鲍永发凭借着自己的那一股“倔劲儿”和坚持,摘掉了贫困帽,成了村里人人夸赞的致富新青年。

“现在靠这项手艺一年大约能收入8万元,2017年我们家建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摘了贫困帽。我相信只要能下功夫,今后我们家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鲍永发一边忙碌着一边告诉记者,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喜悦。

鲍永发口中的这门“手艺”是银铜器制作工艺。在湟中县这门技艺相传已上百年之久,而在阳坡村就有近7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银铜器加工在阳坡村渐渐扎根,优秀的工艺师不断涌现,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青睐和同行们的赞誉。

阳坡村位于鲁沙尔镇南部,从湟中县城出发,大约三公里的路程就到了阳坡村。全村共432户,1820人,贫困户有33户,99人,其中低保兜底户1户。为了让贫困户彻底脱贫,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交流谈心,在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后,对症下药,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帮助脱贫。

怎样才能拔掉“穷根”?如何能够让脱贫效果可持续?带着这样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最终将银铜器加工确定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6年,阳坡村组织村里的铜银器致富带头人对铜器加工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培训,鲍永发第一个报名,进过十几天的培训,激发了鲍永发对铜器加工的兴趣,从此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路子。

经过一年的发展,鲍永发挣得了“第一桶金”,银铜器销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他制作的转金轮、土暖锅等产品销往省内外,订单源源不断。现在,鲍永发在自家工作室里聘用了5名工人,其中一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工资为4500元,他不仅帮助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阳坡村党员王富邦从事了22年的银铜器加工。在他看来,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对于阳坡村来说是新的发展契机。阳坡村也计划打造成为一个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特色文化村,带动全村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作为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在村里不是干部,但我深感自己有很大的责任,光自己富起来是不够的,还要带动周围人一起富起来。”王富邦满怀信心。

现在,全村银铜器加工户由原来的76户200多人增加至120多户300多人,占到全县总数的40%,制作的产品远销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同时在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在银铜器加工行业内还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