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产地浅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浅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4-04 10:50:58 来源:西北特产网

记者:拉加扎西[青海广播电视台]

受访者:乔得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

时 间:2018年10月

地 点:黄南同仁

浅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图:乔得林

拉加扎西:乔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区意义何在?

乔得林: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变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逐步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设立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对于优化热贡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热贡文化遗产,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激活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推动热贡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增进藏、汉等多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拉加扎西: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08年设立,至今已走过10个春秋,它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显著变化?

乔得林:带来的变化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拓宽了热贡艺术传承渠道,壮大了传承群体。通过保护区建设,打破了热贡艺术“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传男不传女”的旧有观念,从家族封闭式传承走向了开放式传承,传承基地增多、传承渠道多元化、传承区域拓宽。二是改善了传承环境,增强了文化自觉。民众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强烈,传承氛围愈加浓厚,呈现出村庄之间、艺人之间竞相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规范了项目传承,提升了项目品质。艺人们的保护,传承意识增强,从而使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培育了文化品牌,提升了热贡文化知名度。热贡文化、热贡艺术、唐卡之都的品牌基本形成,热贡艺术逐渐走出了省门、走向了世界,热贡艺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对外传播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如今,同仁县隆务镇有“热贡唐卡”、年都乎乡有“热贡堆绣”、同仁县有“热贡艺术”、尖扎县有“五彩神箭”,都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之乡”;保护区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热贡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五是提升了文化旅游收入,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及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亿元,热贡文化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3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16万人。六是增强了社会责任,维护了民族团结。通过教育引导,艺人们在致富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免费开办幼儿园,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同时不分民族、不分乡村地对学校、贫困群众进行慈善捐赠,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带动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拉加扎西: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唐卡和藏戏最为出名,在产业化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在“生产性保护”原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乔得林:在生产性保护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

拉加扎西:通过十年的保护,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主要积累了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今后工作还要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当前的对策性思路有哪些?

乔得林:主要经验,一是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我们成立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教育局、扶贫办、民宗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旅游局都积极投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之中。我们成立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专职负责保护区建设,制定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习中心认定与管理办法》《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各项措施能够及时落实、高效运行。二是政策引领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把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到青海省和黄南州“十二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列为地方重点文化项目进行谋划和部署,形成多维度推进的政策集成体系;完成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明确了保护区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了保护区建设各阶段的工作指标。三是融入全局工作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渠道。我们将保护区建设及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精准扶贫、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旅游发展、国家品牌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通过文化扶贫、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非遗旅游线路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保护区建设。

当然,我们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理论研究工作缺乏。随着生态区保护建设工作的推进,热贡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是热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形态、特征、价值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加之生态区没有配备从事非遗理论研究的机构和专业人员,热贡文化并没有从理论方面得到提升,影响着生态区保护规划的实施。二是保护传承任务艰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热贡艺术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刻技艺、刻板印刷技艺等传承有序,保护现状良好。但民俗类非遗名录项目后继乏人,保护传承现状很严峻。三是地方财力小,建设规模大。投资与建设的矛盾突出。资金匮乏是影响生态区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最大难题。目前,生态区处于濒危的民族民间珍贵文化遗产众多,实施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特别对于黄南州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对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有一些化解问题的思路和举措。首先是协调省内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学术和政策研究,深入研究热贡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对热贡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与社会价值、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加强文化智库建设,聘请国内文化专家、整合社会各方研究力量关注我州保护区建设,把专家“金点子”转化成创意产品、政府决策,广泛听取专家对保护区建设的顶层设计、重要战略、重大决策的建议意见。二是继续发挥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以及非遗示范户的人才培训功能,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群队伍;加强对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以及非遗示范户的有关人员的文化理念、业务素养、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整体能力和水平;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的关怀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激励机制,发挥好黄南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引导他们为非遗保护传承及保护区建设贡献力量。三是多方争取建设资金。加大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申报保护区建设资金力度,积极申请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政策,同时引导各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各地文化企业家等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区建设及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拉加扎西:随着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建设工作的推进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规划的实施,热贡艺术的传承群体对传统文化遗产认识上有什么样的变化?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发挥情况怎样?

乔得林:热贡艺术的传承群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可以说不断提升,对它的历史性、遗传性以及现实性、变异性进行了很好地诠释。具体表现在对热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将热贡艺术从以前的仅为宗教用品的认识转变为文化艺术的认识,将热贡艺术从以前单纯的谋生手段转变为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将以前自身定位为“匠人”转变为非遗的传承人,既将热贡艺术长期形成的核心技艺进行保留,又吸取工笔画的技艺进行创新、发展,既延续热贡艺术宗教题材的内容,又吸取现代新元素为创作内容。

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每年履行他们在非遗保护传承的义务和责任,以“尊重传统、合理创新”的原则,开展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工作,要求传承人规范传习、带好学徒,把数十年的从艺技能、经验、体会口传心授给学生,做到代代相传。特别是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创建了非遗传习中心,免费招收学生,进行非遗名录项目技艺的培训、传习。同时,传承人通过举办热贡艺术展,将热贡艺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相继在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除新疆、宁夏等省区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欧洲、北美洲、东南亚各国举办热贡艺术画展,进一步提升、扩大热贡艺术的知名度,促进热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拉加扎西:热贡文化传承人这几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举办了热贡艺术画展,真正加快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请问乔主任,政府相关部门现在出台的支持措施有哪些?

乔得林:首先,黄南州委、州政府把热贡艺术作为黄南州对外宣传的金名片,在各种对外活动中,都将热贡艺术画展作为重要的内容,并由政府不定期地组织举办大型热贡艺术画展。二是通过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申请保护区宣传补助资金的方式,对举办热贡艺术画展给予资金支持。三是牵头主办热贡艺术画展,还通过联系协调画展举办地的文化部门,给予相关的支持。

拉加扎西:目前黄南州已在国内开设了200家唐卡展销窗口,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及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亿元,那么,未来热贡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

乔得林: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景,结合大众艺术品市场及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设计研发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旅游商品。特别是向生活化、精品化方向发展,突出热贡文化产品的艺术属性,扩大热贡文化产品受众,满足广大艺术品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拉加扎西:继在黄南藏族自治州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目前文化部又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设立了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设立了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请问乔主任,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国家藏羌彝走廊、“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走什么样的特色发展道路?

乔得林:我们将紧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把非遗保护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国家品牌战略相结合、与保护知识产权相结合、与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相结合。

通过开展非遗名录项目核心技艺抢救性保护,创建非遗传习中心,推动热贡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开展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强化对外宣传等工作,不断壮大非遗保护传承人群,完善保护传承方法,系统、全面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以“热贡艺术”为轴心,突出唐卡、堆绣、泥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丰富文化产品,促进保护成果转换,大胆积极探索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进农牧民群众增收。我们还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强化对外宣传工作,在国内外举办热贡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遗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实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与发展地方经济双赢。

来源:《黄南文化访谈录》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9年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