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玛尼石刻,历史悠久,艺术文化底蕴深厚,是藏民族极具特色的民间宗教雕刻艺术。西藏及四省藏区的路边、河旁、山上等随处可见这一露天雕塑艺术。
图为玛尼石刻 摄影:孔夏
玛尼石刻之兴起
玛尼石刻的形成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衍生于一种古老的被称为“拉则”的山神崇拜的祭祀石堆——灵石崇拜的祭坛。随着祭祀石堆的延续扩展,玛尼石刻艺术便应运而生。
图为玛尼石堆 摄影:孔夏
石堆外观造型下半部呈方台或圆形台,上半部呈锥形山丘状,这源于对雪域大山巍峨造型的模仿和对山神的崇拜,是原始苯教万物有灵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产物。石堆上面放置有羊角、牛角或整个牦牛头骨等。
图为佛像石刻 摄影:孔夏
藏传佛教传入后,石堆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逐渐演变为刻满经文、图符和神袛图像的玛尼石造型,具有了更深厚的美学因素和审美特征。尤其是公元十世纪后半期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石头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载体,积累功德的刻石造像佛事活动和民间造型艺术样式,以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大规模地在西藏及四省藏区各地兴起。
图为“六字真言”玛尼石刻 摄影:孔夏
独特表现形式
玛尼石刻大都就地取材,其雕刻布局随形就势,信手发挥,拙朴生动。它们或镌刻于岩石、片石、巨石或卵石之上,独立成形;或依岩而刻,因势造型,融自然山川之灵气和秀美于一体,天趣依然。玛尼石刻艺术是藏族“朵哥”(石刻)民间艺人创造出的藏传佛教雕刻艺术中极为可贵的部分。
图为河边的玛尼石刻 摄影:孔夏
玛尼石刻作者绝大部分是民间艺匠,想象力丰富,从雕刻位置到形象塑造不受严格的造像度量的束缚,表现出较大的自由度,艺术特点鲜明强烈,洋溢着灵动的艺术生命力。玛尼石刻已成为藏地一大人文景观。(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部分资料参考自《辉宏拙朴的藏族民间玛尼石刻文化》《藏族地区的露天雕塑——“玛尼石”石刻》)
阅读:
青年画师桑杰太与他的唐卡艺术
个人简介: 桑杰太 :藏族,青海贵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自12岁起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斗尕,寒暑十余载潜心学习和研究唐卡艺术绘画与藏传佛教艺术。因其好学专注,天资聪慧,遂成斗尕大师真传弟子,他有着
发挥电商扶贫带动作用 青海同仁特产网销走红
新华网西宁9月18日电(杨红霞)“这个线下体验区是当地特色产品展示的重要窗口。”9月17日,“壮丽70年·网络人士@新青海”活动一行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了解当地电商扶贫发展
青海文化与自然“遗珍”开启“地球第三极”全域旅游新体验
中新社青海黄南12月15日电 题:青海文化与自然“遗珍”开启“地球第三极”全域旅游新体验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15日,趁着放假,生活在英国伦敦的缪亚琪(中文名)跟母亲,到达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我想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新华社)仲春时节,花红柳绿、万物生长。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北部的沙湾
手工藏毯编织培训助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牧民增收
图为手工指导老师教牧民编织藏毯。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18日电 (孙睿)“以前天天在家做饭带孩子,自从村里办理藏毯厂,我就成了藏毯编织工,以前我不会编织,但是经过培训后,我的编织技艺也越来越好了,收入也
【劳模风采】身残志坚的仁欠吉
仁欠吉,藏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残疾人藏毯加工厂厂长。2013年12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14年9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
和香生活-莲花藏香
莲花藏香 莲花藏香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三种名香之一,是一款以和香的严整配方体现唐代香韵的名贵香品。以优质沉香、白旃檀等十五味香药配制而成,充分体现出白旃檀使众欲清凉、沉香能熏诸法界的独特功效。